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两部剧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文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对这两部戏剧...  相似文献   

2.
尼采说:“永生轮回。”命运之神的安排总是使人类在轮回中前行。这也许正是曹禺先生的《雷雨》要阐释的关于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曹禺在1933年创作的《雷雨》以其主题的多义性著称,甚至有人用“复调”来形容它。自从1934年7月它被刊载于《文学季刊》以来,人们纷纷对其提出各自的理解,作者曹禺也对这些评论《雷雨》主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然而,对《雷雨》主题的解读,研究者们一直莫衷一是。本文就对几种主要的解读方式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雷雨》蕴含着明显的对人类自身和人性关注的主题意蕴。作者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生存、挣扎,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深入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底层去挖掘和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雷雨》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时代,将眼光投到了更远的天地间,追问人类的根本命运。  相似文献   

5.
《雷雨》的成功除了能够将欧洲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等各种悲剧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塑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等主要因素外,还表现在大型化的戏剧结构、激烈的戏剧冲突、富有“潜台词”的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创造上,并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不仅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中国现代剧作,而且完全可以与世界名剧相媲美。  相似文献   

6.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阐述、评价经典性的文学作品,见仁见智,本属正常现象。遗憾的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选编《雷雨》进入高中教材时,为了达到引导学生只接受符合时代主流思潮的那一部分思想的目的,对剧作的主题只作了“只见树木”式的片面解释,有意识地肢解了原作,客观上造成了许多教师的误教和学生的误读。编者认为:“这个剧本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现实。”①显然,这…  相似文献   

7.
《雷雨》这篇课文按一般讲读课的要求上完之后,我总觉得意有未尽,如对周朴园的性格的分析是否会过于简单,再如电视连续剧《雷雨》的播放,对原著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都还值得思量。我在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之后,决定加一堂评价课。下面是这堂课的节录。  相似文献   

8.
(说明:《雷雨》这篇课文按一般讲读课的要求上完之后,我总觉得意尤未尽,如对周朴园的性格的分析是否会过于简单,再如电视连续剧《雷雨》的播放,对原著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在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之后,决定加一堂评价课。下面是这堂课的节录。 ) 教师出示讨论的材料。  材料一:电视剧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公馆见面以后,周朴园亲自到鲁家“忏悔”,温情脉脉。  材料二:改编者把原著中作为背景材料处理的周朴园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小工的罪恶发家史搬到了前台,让剧情按时间流程发展。  材料三:原著中,四凤…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的《雷雨》批评因受中国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由单一的社会学方法所决定,往往只注重其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意义的开掘,实属文本批评的悲哀。我们企图由文本出发,从人文美学的角度结合古希腊及现代西方人文悲剧的美学理论,恢复《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意义,以廓清传统的误解,进而探讨文本的结构及周朴园的悲剧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悲剧经典之作《雷雨》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者给予持续关注的文本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侍萍、繁漪等形象的简要分析来透视《雷雨》的思想意蕴;并以此文本为基础,探讨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与其创作的渊源关系,表达了本人对人性、悲悯、叛逆等概念所包含的意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里所要论及的,是"俄罗斯戏剧之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名作《大雷雨》.对这个剧作以及剧中的主要人物卡杰林娜.人们并不感到陌生.十九世纪中叶,当古老的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农奴制度在人民群众的一片抗议声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纷争迭起,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也莫衷一是.这一方面源于<雷雨>本身的内蕴丰厚,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变迁.就拿几部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来说,1953年8月出版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筚路蓝缕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评价<雷雨>是"写一个绅商家庭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由"一种社会制度的残酷"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界一直把《雷雨》定位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层面。但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且要尽量抛开政治语境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若本此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该剧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这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曹禺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主人公的生命境遇——"郁热"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  相似文献   

14.
黄文娟 《广西教育》2012,(10):57-58
繁漪是《雷雨》剧作中的核心人物。繁漪这个人物不仅最早引发了曹禺的戏剧创作热情,而且在这个人物身上。也倾注了剧作家最大的同情和艺术灵性。她阴鸷而果敢,哀静而乖戾,封闭而阴冷的家庭压抑了她的活力和个性,把她生命的热情扭曲成带有破坏性的偏执,悲剧虽不因她而起,但她显然加剧了悲剧的进程。对繁漪性格的理解直接牵涉到对《雷雨》主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对于《雷雨》中的鲁大海,近年新版的文学史专著都论之甚高。如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鲁大海这个人物虽然写得不够丰满,但作家对他赋予了很大的热情,这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则认为,“鲁大海的登场,把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带上了话剧舞台。鲁大海的出现,给作品的阴郁气氛增添了一线光明,作者是把他当作一个无产者的形象来描写的。通过他,作  相似文献   

16.
四幕悲剧《雷雨》(作于1933年)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它的问世,宣告了我国近代史上话剧新时期的开始。从《雷雨》发表到现在,对于它评论的作品真可谓“汗牛塞屋”。笔者乃一无名小卒,岂敢妄加评论。惟因胆大包天,遂以拙笔尝试而已。  相似文献   

17.
火中蝶火中之蝶,这是我对繁漪的感觉。她犹如一只美丽而孤独的飞蝶顽固地扑向熊熊烈焰,即使这火可以毁灭了她的全部。她犹如一只受伤而倔强的飞蝶,虽被灼烧得遍体鳞伤仍义无反顾地在烈火中舞蹈。  相似文献   

18.
本人最近一次教《雷雨》这篇课文时,把侧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味上和写作艺术的学习上,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师生共同挖掘“潜台词”,进行品赏。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师生讨论,共同点评。现按照课文顺序将经课后整理过的部分“点评”内容列举于下,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周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吕宋烟显示身分,又使演员的表演有了便于利用的道  相似文献   

19.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敏 《文教资料》2014,(28):15-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住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境效应,若是能十分有效地利用情境效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充分激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由此可见,情境效应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效应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更加有趣的教学氛围呢?笔者尝试从语文教学中的戏剧教学入手,浅谈语文教学情境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