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英国的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Langshaw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语言功能的研究影响很大。他曾在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了一系列的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Howtodothingswithwords?)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那么什么是“言语行为”理论呢?所谓言语行为就是交际中的功能单位———话(语)句(uttence)。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句具有下面几种意义:1.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meaning),也就是言内之意(locutionarymeaning),或字面意义。2.言外之意(illocuti…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英语口语、翻译和语法教学中,教师均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教师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教学,把如何理解和恰当表达说话者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可使学生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下说话人的言内及言外之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3.
由语句内特定词汇和结构表达的命题意义叫言内意义,言内意义对听者或读者造成影响的意义叫言外意义.同时具有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的话语叫言语行为,而出于礼貌考虑间接执行请求、拒绝或抱怨等功能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表示同一言外行为的言内行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文章选取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台词作为案例,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等一系列有关概念及其相互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探索与言内行为有关的各个翻译原则及其横向、纵向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示语言学课程如何解决理论和实践联系这一个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话语所负载的信息主要是表层信息和潜在信息,其次是美学信息。话语所负载的信息是指言语活动过程中已知信息和新知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言外意义的理解就是对潜在信息的理解,言内意义的理解主要包括话语信息、结构分析、指示语的把握和对预设的推断。本文认为,话语的信息系统就是已知信息和新知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信息单位的系统,语用结构本身反映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靠指示语来实现的,话语除传递基本信息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蕴含信息,这便是预设。所以,对话语的理解,需要我们对话语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为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提出了理论,方法和一套应该遵从的原则和准则.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人们以言行事,如何以言行事以及话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会话含义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语境,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对翻译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三种言语行为,分别蕴含于说话者的言语表述行为中。言内行为表达着言语行为的表层文字意义,言外行为传递着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言后行为隐含着话者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本文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的具体体现、应用,可促进大学英语四级的四级短篇听力理解教学和学生英语言语行为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坦直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修辞手段含蓄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语言的间接性是造成英语听力理解的最大障碍。学习者往往对话语的"意义"和"所指"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良好关系。因此,如何辨析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正确解码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是理解话语含意的重要技能之一。文章试图借助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2009年12月四级短对话试题中的言外之意进行分析,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关系,以期对英语听力教学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意义研究方法是从句法或逻辑-语义的角度去理解语言,解决的是语面意义,但这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要表示的真实意义(意图)并不完全等值,后者往往会超出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面意义.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结合相应的语境,对超出of course语面意义的意义(言外之力)进行了考察,认为仅仅从语义层面上去把握话语的意义是难以捕捉到真实的交际信息,而缺少对of course之类含有丰富内涵词语从语用意义和语用作用方面所应有的了解,势必会影响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1)从语用学的观点看,语言是行为。一个语言行为又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致行为。言内行为指话语本身具有的含义,也就是字面的意义。这种意义在特殊的语境中会弱化甚至消失。言外行为指说写者利用言内行为传递的实际信息,也就是言外之意。这个意义是说写者为了达到说写的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句子加上去的,它可以和句子的字面意义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马冬 《教育探索》2005,(9):76-78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又研究听话人时发活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语言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语言的过程.语用学认为.话语不仅表达了说话人一定的意见、而且完成了一种行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一定的言而有信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理论把话语汇同说话人的意图联系起来,从一个方面指出了话语之所以含有不同语用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应用关联理论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原则,结合语境、言语动机、认知环境等因素探讨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以及语境假设与新信息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通过分析话语的认知过程,认为言语意义、交际意图和言外之意密不可分,语境假设与新信息的关系至关重要,话语认知的基础是共同认知环境和共享信息,明示推理过程是话语认知的必经之路,寻求唯一最佳关联是理解话语意义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2.
言语的“隐形信息”是言语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声外之意”、“意外之意”,也可以表达断续、重复、省略词语的完整、深层、不尽的“隐形”义,以多种形式表现言语的“隐形信息”,准确表达和丰富了言语的思想情感。言语的“隐形信息”和修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言语的“隐形信息”的训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言语训练,而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难度较高的修辞训练。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的区别,在于言语与语境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反讽。池莉通过意识形态话语的跨时代挪移,揭示庄严背后的荒诞;通过言语与行为的抵牾,描述"文革"时期的人格分裂,这一切都要依赖"反讽"。"上下文"构建了语境,语境又赋予具体言词和语句以言外之意,言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因此发生错位,产生张力,这就形成了"反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解释蒙城方言歇后语的语义构成,并根据言外之意体现的不同对蒙城方言歇后语进行了分类。同时从交际语境的角度重点分析了蒙城方言词汇意义和民俗文化对歇后语言外之意解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X—phemism是对人类所有话语的统称,分为中性语、委婉语和恶化语。本文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即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对这三种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试图论证人们在交际中为了某种需要,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使话语有言外之意;同时,这三种话语和礼貌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它们的交际效果受语境各个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双重意义话语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传递的意义与话语表面显示的意义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这种语言形式包含了两重意义,即语表意义和语内意义:语表意义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话语语言表达式显示的规约意义;语内意义指的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与语表意义不同的另外一层意义.语内意义和语表意义之间是套合关系,语内意义不可能是"无端生出"的新义.  相似文献   

17.
考测点导航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包括如下考点:①理解并解释句子的言内之意,即句子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②理解并解释句子言外之意,即句子要说明的问题;③理解并解释句子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以及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谢上连 《考试周刊》2009,(39):37-39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歧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杨钢 《考试周刊》2008,(15):80-81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日常会话中,经常能见到这一语言行为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表达出许多不同的言外之意,诸如请求、批评、拒绝、暗示等.本文拟就日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的关联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面子规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间接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就是做事。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earle认为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语行为,它是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言语行为就是施为行为,是指人通过话语传达意图、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