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与”,教材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依教材对  相似文献   

2.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小琴 《现代语文》2005,(10):11-11
"夺"与"与" 人教版高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高语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5.
《屈原列传》地名注释修正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秦、楚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战争起因是:秦使张仪以“商于六地六百里”谊楚绝齐,待楚怀王“使使如秦受地”,始知这是一场骗局。盛怒之下,楚怀王决定以战争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助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现从2012年的第二期开始,我刊增设《名师论坛》栏目。栏目紧紧围绕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名师的专业引领,为广大读者提供与名师、专家共同切磋“教艺”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7.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颇多,而屈原的生平事迹,最早见诸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有关屈原的传文,曾入选高校文科教材,并成为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范文,题为《屈原列传》。在这篇教材中,第二自然段有一处标点和文字,却让人读不通,弄不懂,往往难倒了先生,糊涂了学生。高中语文课本这段文字及其标点如下:上官大知……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原平。[11上官大夫这段话中的“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实在令人费解。这个问题历来使阅…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屈原列传》节录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是现有关于屈原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资料。修订后的《大纲》恢复了这一传统名篇,是恰当的,这对于中学生认识屈原和司马迁都有帮助。 中学语文课本节录自《史记》的材料共有四篇:《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和《屈原列传》。司马迁撰  相似文献   

9.
《屈原列传》标点、注释商兑五则杨宝生《屈原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本编注者吸收了历代注家的研究成果,并注意突出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对文中词语的诠释,精当之处颇多,笔者从中获益非浅。但某些注释和标点,似乎还值得商兑。...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屈原列传(节选)》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教材下注"夺"为"强取";而《语文教学参考书》则翻译为"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笔者认为此处的"夺"、"与"二字并非如课本注释所说,而应按《语文教学参考书》所解。  相似文献   

11.
一屈原不但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官至楚国左徒,地位华贵,仅次于令尹(楚国官制,令尹相当后世的宰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先秦书籍中竟没有提到他。屈原是坚定的合纵者,主张联齐抗秦;不但有议论,而且有实际行动,《战国策》记了屈原前后以及和屈原同时的许多纵横家,其中有一些人比屈原的作用小得多;但《战国策》没有记屈原。《战国策》录了荀子《赋篇》中的一首短赋,(见《楚〔四〕》“客说春申君曰”章),那篇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如何达到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认为在词语教学中抓好比较归类和相机启发诱导,渗透有关知识的讲授是培养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正确做法。因为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而又以实词的掌握为主,在实词说来一词多义的现象又十分普遍,故而没有这方面比较归类  相似文献   

13.
从《屈原列传》看屈原是一个文学形象,《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不是屈原创造了屈原的故事,而是局原的故事创造了屈原。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外人”一词,文下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与此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将该句翻译为“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15.
怎样处理《屈原列传》中的一句话颜振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是上官大夫谗屈原的话。怎么标点?怎么解释“曰”与“以为”连用?不断有老师问我,也常见到报刊上有讨论的文章。有人认为“曰”是衍文;有人认为“以为”是衍文;有人认...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中有几个问题需讨论一下。一、“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投”,当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史记》是这样标点的:于是怀石,遂目(投)[沈]汩罗以死。由此看来,中华书局认为“投”字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好几处提到屈原之死,都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87):11-12
本文悲叹楚王的昏庸亡国,感慨屈原的出类拔萃遭馋和赞颂其高尚人格,揭批上官无耻的嫉妒和感慨郑袖的祸国。  相似文献   

18.
刘晓峰 《语文知识》2002,(10):50-50,F004
一、惠王、武王、昭王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对其中涉及的“惠王”“秦昭王”,人教版中语教材编者仅对前者简略注曰:“秦惠王。”一般读者对这两位国君的有关情况不甚了解,因而影响了对课文相关情节的理解。 实际上,秦惠王与秦昭王谥号的全称分别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是中专语文教材必读篇目,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评价屈原是教学中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1.整体把握屈原生平;2.掌握生字、词语,扩大语言积累;3.熟读成诵,完成两个语段的背诵。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代的“人物述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著作,后代史学家高度称颂它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