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子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从字里行间浸溢出来,象无边的海水拍打着灵魂的堤岸,象永久的时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辉煌而壮烈,柔弱而残酷,瑰丽而诡奇,掩卷之余,使我们警醒。 诗歌氛围,简单地说,即诗人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所建构的情绪世界。形象一点说,它是诗歌作品中隐含的意念或意境所折射的七彩光芒,由这些意念或意境构成了一个纷纭的精神王国。诗歌氛围经过诗人诉诸语言之后,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和联想,才能体验和感受到其魅力。它不是外在的,显  相似文献   

2.
作家迟子建在小说《清水洗尘》中以一种舒缓的笔调充满温情地描写大千世界之中的凡俗人生,在普通人的生活情状的真实描绘中,流露出纯真善良的情怀。诗意而温暖是作家迟子建的作品给读者营造出的令人异常流连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不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个人角度来讲,其声誉经历了异常的变化和波动,这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的其他作家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这是因为他的早期作品曾以其反传统并具有挑战性的思想惊扰了众多的读者。他是一个崇尚自然的男人,而工业文明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让人变成一种木然的机器,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作家和作品都体现出一种浓烈的用世情结:希望在政治上为世所用,以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一情结出发,作家作品都体现出一种两面性。本文围绕古代作家的用世情结和在作品中"达"、"穷"两个方面的表达,列举了大量现象,试图从独特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作家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又是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虽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又与文学研究密不可分。 作家之所以称为“作家”,是因为他写有作品,所以作家离不开作品。而作家要写作品,又总要表现一定的社会生活,因而作家又离不开现实。作家创作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看,使读者得到教益,得到美的享受,因而作家离不开读者。因此,研究作家离不开研究作品、研究现实、研究读者。在这点上说,作家研究是与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紧密相关的。但作家毕竟是整个文学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1、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2、通过感悟,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完善学生在精神领域的认知体系。【案例实录】师:作为有感情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在寻找一种精神默契,而这种默契,往往不仅来自人,也经意或不经意地从大自然或诸多的事物中获取。今天,我们要学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从地坛中获得了默契,从而改变了他整个人生。阅读,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读者从文本中寻找某种默契,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评论是在良好的知识、充分的领悟、开阔的视野基础上的笔耕。文学评论家承担着将作品介绍给读者,把索解“本文”的钥匙交给读者——引导读者踏入正门,登堂入室,得其堂奥的重任,他需要敏捷而深刻的判断力,深入浅出的阐释力。评论家最终必将读者从“本文”中引出,使之有所领悟、有所感受、有所评判、有所期待。评论家因此而成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相互沟通的一种媒体,他是信息传递的“超前”使者。 读了陈倩所著《海峡两岸作家作品论》之后,我们获得了如上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都主要表达了生命。这三位作家都采用了诗性的叙述手法,以其不同的生命哲学来反馈各异的生命现象和真相。作家诗性的叙述在这三篇作品中产生让生命命题抒情化和诗意化的效果,使作品内容深刻而意蕴悠长。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得力之作,也是文学界公认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其中描写地坛与母亲的两个片段也被选人高中语文课本。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深沉的感情,打动着一个个读者的心,因而这篇课文也成了各级各类公开课的首选篇目。综观所有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0.
何谓阅读,信息论认为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心理学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即作品,作品是作家创造的产物。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姚斯语)。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者或作品本身所决定的,而且包括读者的阅读发现,可以说,阅读活动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场景,既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虚构、想象的产物。作为课堂教学语文课,老师可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便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如果要一一对应地对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进行“演示”,忽视作品的虚构和作家的想象,乃至作品中有意形成的“空白”,千方百计地找到其“破绽”,则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乃至文学欣赏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魔幻现实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蜚声文坛,而近几年来,西藏高原出现了一批带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扎西达娃、阿来等藏族作家掀起了一股高原魔幻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乌斯拉尔思维模式。本文试图以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为线索,对魔幻现实主义和高原魔幻流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这些“魔幻文学”是如何表现民族意识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环境要素之一的氛围,是笼罩在整个作品中的一种特定情绪。同人物命运,性格相协调的氛围,不仅烘托着人物和主题,而且能形成意境,产生移情动魄的感染力和熏陶力。因此,凡小说大家,总使小说充斥着一种或喜或悲的气氛,使读者从这氛围中体验到作品主人翁的在悲剧生活或喜剧人生中情绪的波澜与颤动。现代小说奠基人鲁迅先生,正是创造小说氛围的巨匠。他的小说,从悲剧氛围揭示了那一时代落后麻木人们的群体心态,烘托了一  相似文献   

14.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的改版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缕春风 ,它是鲜艳的奇葩 ,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受。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家作品的介绍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 ,我把它放到了主打地位 ,让它从后台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前台。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课本无非是例子的说法 ,课文是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 ,课文是“一桶水” ,而作家作品是“江河湖海” ,课文是风筝的线头 ,而作家作品正是缤纷的风筝。在作家作品的介绍中 ,着重体现作家美好的人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做人与做文的道理。介绍作家作品时 ,我经常变换形式 ,以故事的形式、以话剧的形式 ,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空白”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看了那么多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让我们站上一个新的高度,看看作家是如何写童年故事的!本期“作家写童年”我们请著名作家赵菱来和小读者们聊聊她的写作故事,再从她的作品——《霓裳》片段中学习写作技巧。作家有话说创作长篇小说《霓裳》,在我的写作中,是很艰难又很让我难忘的。在这次创作中,我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写作秘密。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 ,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 ,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有着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 ,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描写的空白处 ,把作品结构组织起来 ,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这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它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我们把接受美学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就会发现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 ,是读者 (学生 )与作品(课文 )的对话和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生命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更把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都只重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自身构造等,无不进行过细的分析,而对文学活动的另一角色——读者,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这里有一个基本而又明显的事实没有得到重视:那就是文学作品总是让人读的,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接受美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对这一疏忽的一个弥补,它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注重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它基本条件;还十分关注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