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8,(11):1-2
【古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①,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②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相似文献   

2.
《明史·方伎传》是研究明代方伎群体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其编纂过程经历了万斯同初版、王鸿绪二稿、张廷玉定本三个阶段。就《方伎传》而言,三个版本各有优劣。万斯同版在内容上翔实而细致,在方伎人物分类上明了而清晰,而王鸿绪版与张廷玉版则在语言表述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由于方伎种类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他们进入《明史·方伎传》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于医者而言主要以道德品质及医学技术为要,而星占宗教者则明显带有皇权附庸之特征。  相似文献   

3.
叶常青 《高中生》2010,(12):12-13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④,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②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④;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相似文献   

4.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以前,我国科学技术著作的翻译几乎是个空白点,士大夫们把科技看做"方伎",他们本来就不重视科学,瞧不起翻译,更不用说所谓"方伎"的翻译了.《隋书·经籍志》曾载有随佛经传播到中国的天文、数学、医学方面的书籍十多种(这里面还包括一些迷信的东西如占卜、巫术),但它们是否都译成了汉文却没有说明.(唐)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北周时  相似文献   

6.
《青楼集》是元末一部记述歌妓的著作,其中反映了几个元杂剧史的重要问题,即元中后期杂剧中心是否南移、元杂剧与其他通俗伎艺的关系、元杂剧繁盛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及演员在杂剧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后来成为靠歌舞来立身的女子的代称。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伎乐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宫伎,私家有家伎,店铺有商伎。  相似文献   

8.
歌妓与宋词     
<正> 词从产生始就和歌唱分不开,通过演唱推动了词的发展。大量的歌者是妓女,由于封建社会里歌妓一直属于最低层次的“贱民”,因此,人们很少注意到歌妓的这种作用。然而这是极不公平的。 宋王朝上自皇帝,下至小官小吏都沉浸在宴享淫乐之中。当时官府有官妓和营妓,士大夫家有私妓,声伎之乐已成为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周密《齐东野语》载:“张约斋能诗,一时名士大夫莫不交游,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尝于南湖园作‘驾霄亭’,于四古松间以巨铁悬之宝半……,王简卿侍郎尝赴其‘牡丹会’云:‘众宾既集,坐一虚堂’,命倦帘,则异香自内出,郁然满座。群妓以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别有名姬十  相似文献   

9.
塵尾、清谈、玄学、纵酒与名士以及文学──读《世说新语》吴开俊《世说新语》中的所谓名士,就广义而言,是指封建士大夫文人中的知名人士.其中有身居高位者,如何晏、王行、王导之辈;也有“门庭萧寂”者,如韩康伯、嵇康、阮籍之同。望尾为名士手中所持的雅器,洽谈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文化思想的正统,封建文人士大夫也以正统的文化思想和道德标准品评各种事物。反映在语言问题上,贵“雅言”,贱方言俗语,认为方言俗语不能登大雅之堂。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方言》即云: 《北史》谓“丹阳王刘昶呵骂僮仆,音杂夷夏,虽在公座,诸王每侮弄之”。夫以创业之君,中兴之相,不免时人之议,而况士大夫乎?……至于著书作文尤忌俚俗,《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  相似文献   

11.
"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12.
绳技奇观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伎。伎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辘轳以系之。辘轳内竖数丈立柱以起绳,绳直如弦。伎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着屐(jī)而行者,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  相似文献   

13.
《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春正月条载:“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载:“《北史》卷一、《册府》卷四八六(五八一八页‘三十六万’作‘三十六署’。按《通鉴》卷一一○(三四六三页)此条作‘徒山东六州吏民、杂夷十余万口以实代’,以十余万口为这次迁徙的总口数。若‘署’字作‘万’,则合计当云‘四十余万口’,似司马光所见《魏书》也作‘三十六署’。‘署’是百工伎巧所属的机构。南、北朝少府及太府管辖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多设置‘署’,《隋书·百官志》记梁少府所属有十五署,北齐太府所属有十三署,若再  相似文献   

14.
说“伎”     
说“伎”胡小满“伎”乃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之常用辞。许慎《说文》曰:“伎,俗用为技巧之技。”作为音乐辞汇,伎早见于《晋书·乐志》:“《但歌》四首,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透过古老的艺术形态,从音乐史学角度来观察、阐释与音乐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续印的《永乐大典》卷一四一二五载有《净发须知》一文,分上中下3卷,此文为宋元净发社之梳剃伎艺人传授业艺时用的说话脚本,是叙净发之事,说流剃之艺.原文出自宋代净发社伎艺人之手,传到元代伎艺人,在宋人编本基础上有所增订.关于此文有关情况,详拙文《(净发须知)、净发社及其他(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二期).文中有《鹧鸪天》词14首,为《全宋词》、《全金元词》等所不载,从伎艺人传授的脚本这一角度来看,这14首词当出自宋代伎艺人之手.现(辶夕)录于下,除最后一首录自中卷外.余均录自上卷.  相似文献   

16.
《明实录·洪武实录》卷十四记载着朱元璋这样一段话: “自古圣帝明王建邦设都必得贤士大夫,相与周旋,以成至治。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晚明戏剧文化的一个角度独特的考察.本文认为:晚明江南"园林声伎"风习之兴起,与其时政治环境和官场形态殊有关系.正是基于对末世政治的失望和回避,不少江南士大夫做出了从政事到艺事、从"忙处"到"闲处"的人生选择,他们从官场撤身,退隐园林流连声伎,"园林声伎"故而既为时代的潮流,也为时代的病症.  相似文献   

18.
只有香如故     
春芽 《同学少年》2012,(8):48-49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短篇小说和散文名世,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邂逅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相似文献   

19.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可分泛读和精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二十五史是我国史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就体裁而言,这种史书中,既有纪传,又有表谱书志。然而,二十五史中,表志齐备者,惟《史记》(称书不称志)、《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会史》、《元史》、《新元史》、《明史》九种;有志无表者,则有《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称考不称志)九种;其余《三国志》、《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等七种则表志俱无。此无表无志之七种与无表有志之九种,不能称为完备,即以表志俱全者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