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孤台之魂     
几百年的光阴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葺,辛弃疾凭栏远眺的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几百年前的江了。几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在叹息那清清的江水里有多少行人泪吗?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读着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再拾眼望去,郁孤台灰暗、凋敝、破旧,一片衰败,写满  相似文献   

2.
“半”字辨     
《暮江吟》(统编教材六年制十一册)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人教参将之理解为“江水有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色的”。并指出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了,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了,所以半江碧绿,半江红(映着鲜红的残阳)。在此将“半”字理  相似文献   

3.
读弦     
《新作文》2006,(4)
题记:读尽人生一条弦……在恍惚迷离之中,几人能把真谛看透,伴着亘古的天,生命是根华美如涛的弦。朵朵落红如阵阵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一江水流,试问躲在泪罗深处能否把清江看透?江水长流,欲抽刀断水,无奈斩不断的情长,一月如豆,江水鱼唇般舐着你久久不肯皈依的灵魂。哪里是你的表白?哪里是你的孤寂?哪里是你钟情的花环?“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啊!也罢!也罢!你挥一挥衣袖,把梦揉碎在浮藻间,我读出了你弦外的沧桑。  相似文献   

4.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在眺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市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相似文献   

5.
在卷帙浩繁的诗歌园地里,写“水”的诗篇为数不少。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其意韵含蓄,神韵迷人,或状物言志,或借景生情,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睹之形神毕肖,味之忧喜无穷。以“水”绘美景。程颢的《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溶溶的月光,碧蓝的山色,清澈的溪流,画出了一幅静悄悄,清幽幽的秋天夜景。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天边射来的晚霞,铺在江水中,晚霞斜照,使得江水半是碧绿,半是红色,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十一册的《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22年秋天乘船去杭州途中写的,这首诗描写了深秋季节夕阳刚落、新月初升的江上景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碧绿色。奇怪的是,夕阳的余晖铺洒江面上,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碧绿半江红的现象呢?显然,“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观,是由于“一道残阳铺水中”引起的。夕阳落照,余晖反射,霞光落在澄碧清亮的江水中,作者不用“照”、“射”、“落”等字眼,却选用了一个“铺”  相似文献   

7.
王东问:《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 《与朱元思书》的二、三两节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奇山异水的呢? 在第2节,作者抓住了“异水”“清”、“急”的特点来描写。作者先写水之清澈的静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看,水是那么晶莹透彻,可以一眼望到底。连那倏忽来往的游鱼、累累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作者用“缥碧”写江水之色。用“千丈”写江水之深,用“见底”写江水之清。用游鱼可数,衬江水之明净;用细石可见,衬江水之清澈。所以,前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  相似文献   

8.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断句,自然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多澎湃多深情啊,花香月明的夜多浪漫多合时宜啊. 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5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相似文献   

9.
苦降珠一泪到香消,只为报神瑛的浇灌之恩;林晓旭泪对夜雨窗,是为那位似父的江老师;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是因为“烽火连三月”;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为远方的知己而落的相思泪;“虞兮虞兮奈若何”的霸王泪,是为心爱的虞姬而落;孔明的“临表涕零”,是为了阿斗的无能与主公的遗愿而忧心忡忡……为自己喜爱的,在乎的,留恋的而泪,才值;否则于人于己,都无益吧!倒不如,省了泪,为喜极而泣,为逝者嚎啕,为感动轻泣罢!因为——“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经春流到夏。”人啊!只为在乎的而落泪。只为在乎的落泪@林诗婷…  相似文献   

10.
李举东 《学语文》2002,(1):48-48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暮江吟》的开头两句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江面上色彩艳丽的景色,诗句简炼晓畅,然而诗中“瑟瑟”二字让人产生疑惑,不知作何解释?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只看到一个注解:“瑟瑟:形容秋风的声音。”再查阅《中华千古佳句辞典》(胡奇光,强永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找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句,“瑟瑟”解释为“波光闪动的样子”。再翻阅《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书中有云:“‘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解释是引用发挥式的,对于想要弄清“瑟瑟”一词意义的读者来说,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1.
古人属文,常是字斟句酌,有时改动一字,全篇生色不少。下面辑三则轶事为证。一、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当江浙观察使,有一次出巡,路过杭州清风寺,触景生情,吟成一诗,便题于寺壁。诗曰:“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走后细想,月落时江水应随潮而退,应改“一江水”为“半江水”。巡事完毕,再过杭州,又到寺里向僧人索笔改  相似文献   

12.
一字不苟     
据清代褚人荻的《坚瓠七集·卷四》记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路过杭州清风岭寺院,诗兴大发,便在寺院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高适离开后,觉得“一江水”用得不太恰当。既然有前峰遮月,江水一半明亮,一半幽暗,于是决定改为“半江水”。他到台州办完事后,再回到清风岭寺院,马上向僧人借笔改诗。僧人告诉他“:你离去后,有一人路过这里,看到你题的诗,认为是一首极好的诗作,但‘一’字不如‘半’字,修改后就离去了。”僧人告知这人“就是义乌人骆宾王”。高适听后感到十分惊讶。由“一…  相似文献   

13.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14.
浮云杳杳,江水承载着千年的厚重,透过层叠的水汽。听,是谁走出心灵的小屋,高歌一曲压着血韵着痛的“离骚”绝唱。 岁月悠悠,天空积蓄着亘古的沧桑,透过迷蒙的云雾。看,是谁走出世俗的小屋,弹奏那首歌着伤唱着泪的“广陵”绝响。  相似文献   

15.
据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传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足见他在作诗铸字炼句上的工夫。其实,自古以来诗人写诗都十分讲究用字,追求一字之工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  相似文献   

16.
一击两鸣别开生面红楼一梦,只因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便演义出绛珠仙草“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过他了。”这样一段“木石前盟”以泪还债的故事。于是眼泪也就成为黛玉的象征,黛玉成了眼泪的化身。“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终落得“泪干春尽花憔悴。”观黛玉一生,可谓是因泪而生,泪尽而夭。正是这泪中所含的千般愁怨,万种情丝,纺织出“独把花锄泪暗洒”,“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一个永恒的形象。无独有偶,同样是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  相似文献   

17.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 ① 半江红。可怜②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③ 月似弓。[注 ]①瑟瑟 :形容颜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③真珠 :珍珠。《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两组景物 ,一是红日西沉的暮江之景 ,一是新月初升之景。第一句写夕阳 ,一个“铺”字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余辉泛照的情景表现得形象 ,同时“铺”字节奏舒缓 ,也可突出秋阳柔和的特点。第二句写江水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半绿半红 ,水面波光粼粼。诗的三、四句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图。头上是一轮圆月挥洒着清辉 ,“…  相似文献   

18.
澳门名称多     
澳门原来叫“香山澳”,属于香山县管辖。“澳”字在古代的解释为与外人通商的地方。澳门处于南屏河入海口,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连着大陆的岛,水陆运输十分方便,后来,香山澳字后面加了个“门”,成了“澳门”。据《澳门纪略》一书中说,其原由是“其所以‘澳’则是以澳南有四山高立,海水纵横呈十字,十门,故合称澳门。”澳门还有许许多多古怪的名字,什么深江、滚镜、静海等,这些“漾”字从何而来?在澳门还没有开发为港埠时,河边的新街一带为江水所回流,内港的河道里,盛产鲜蛇,人称蛇江,一些文人雅士认为“蜕”字太低,不如改…  相似文献   

19.
“月”(明月、残月、江月等)是一个历来被诗人、词人钟情的对象。“月”这一自然之物更是广泛见诸于教材中,它的意蕴各不相同,本文仅就教材中的“月”这一意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1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三处明确地写到了“明月”。一处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浸在江中的明月来烘托主客即将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凄楚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与作者感情融会一体,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也为琵琶女的出场点染了环境气氛,为后文…  相似文献   

20.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炼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常举这种“一字师”材料。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唐人骆宾王曾在杭州灵隐寺改过“人闲桂花落”之诗句,同时还在杭州清风岭僧舍为高适改过诗。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曾在清风岭僧舍壁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他又对自己诗中“一江水”颇存疑惑,以为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