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实甫之与元曲四大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厢记》不仅在后代,就是在它产生的元代,也是享誉极高的,这一点是有历史记载的,但它的作者王实甫却没有被列入元曲四大家之内,为什么呢?弄清此点,对正确评价王实甫的历史功绩及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突破了杂剧的“定格”。我们知道,杂剧是元代戏曲的代表样式。杂剧在它流行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规定,这些规定一经出现,不仅被曲家们共认而且都能自觉地遵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代杂剧的定格。诸如一本四折;一人主唱(或正旦或正末,分别称之为旦本戏与末本戏);唱、白、科三者结合等等。这些规定一旦形成,就如同法律一样约束着曲家的创作,同时它也成了人们衡量戏曲优劣  相似文献   

2.
关、郑、白、马元曲四大家的杂剧创作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创作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寄托了人性的正价值,给后人以丰富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  相似文献   

4.
元曲是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的中心地位。元曲四大家的杂剧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元人杂剧所有的类型。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代社会的实录,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但反映了“时代之情状”,其中充溢着“真挚之理”,而且摹写当世之人“胸中之感想”,时时流露着“秀杰之气”,成为记录社会现实的史诗和讴歌追求美好理想的号角。社会问题是元曲四大家最为关注的,他们把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5.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说法,自明代以来就聚讼纷纭。本文从元代“乐府”一词的含义、杂剧与小令套数内容上的差别、“忽听一声猛惊”是出自小令还是杂剧,以及元代散曲大家创作成就比较四个方面讨论了“四大家”问题,认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关郑白马”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天下夺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西厢记》问世以来,极有美誉,而其作者却落选于何良俊操作的“大家”之列,这不能不令人遗憾。考究其缘由,既关乎作品自身的原因——出格违制、依傍改写,又关乎当时的仕人心理、主流意识形态;而最致命的因素,则恐怕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污蔑——“导淫纵欲”。  相似文献   

7.
徐帅 《文教资料》2006,(15):51-52
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周德清的言之无意,又有后人的借题发挥,比如像何良俊、沈德符等人的人为炒作;当然,除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王实甫较之关、郑、白、马,作品数量要少得多。同时,《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谁,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还有,作品的确有一些情色描写。所有这些,都是阻碍王实甫入围元曲四大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以剧作《西厢记》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但在从明代以来形成的“元曲四大家”的称谓中,却没有王的位置。这主要是《西厢记》的剧作的形式、其故事情节来源、历史上对《西厢记》作者的争议、明人对王实甫贬语等原因造成的。而“元曲六大家”似乎更能给古人一个交待。  相似文献   

9.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10.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首次将关、郑、白、马并举,此后,"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的说法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经过分析,从3方面否定了这一观点:首先,周德清本无评选"元曲四大家"的意图;其次,以关、郑、白、马为例并非周德清的内心选择;再次,这一谬误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既有外部偶然因素也有内部实力因素。因此,"元曲四大家"之说并非源于周德清。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不同时期的戏曲批评家对"元曲四大家"及地位存在不同的见解,这其实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戏曲批评观。从这不同的戏曲批评观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古代戏曲批评观的变化情况,总的来说,经历了重音韵的顺畅,到重音律标准和曲词的情感本色,到最后注重剧本创作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田瑛 《初中生辅导》2011,(25):2+51-F0002,F0003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银青光禄人夫率更令。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自小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占今,精通《汉书》、《史记》和《东观汉记》三部史书,尤其喜好书法。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有“高谢爱其书,遗使请焉”的记载。可见他的书法当时在国外也是...  相似文献   

14.
香严寺全国同名的有好几处,比较有名的有山西柳林香严寺、陕西榆林香严寺、浙江台州香严寺和河南淅川香严寺等,皆钟灵毓秀,佛事久长。就寺庙规模和历史悠久程度来看,柳林香严寺与河南淅川香严寺一南一北可谓双璧,都起源于唐代,都是国家级文物单位。柳林香严寺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对柳林发展旅游业具有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香严寺全国同名的有好几处,比较有名的有山西柳林香严寺、陕西榆林香严寺、浙江台州香严寺和河南淅川香严寺等,皆钟灵毓秀,佛事久长。就寺庙规模和历史悠久程度来看,柳林香严寺与河南淅川香严寺一南一北可谓双璧,都起源于唐代,都是国家级文物单位。柳林香严寺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对柳林发展旅游业具有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作文版)》2009,(1):58-58,F0003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依画而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相似文献   

18.
正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情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故事梗概:《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主要故事情节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  相似文献   

19.
“初为杂剧之始”的关汉卿,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剧本,而今流行在世的元代杂剧剧目七百三十七种中,关汉卿的剧目就占了六十种以上,保存至今的全本元杂剧有一百六十种,而关汉卿占了十八种,在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四十一个元杂剧作家中居首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