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时,教育理论界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它们依次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折衷多质说”、“特殊范畴说”。以上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并推动了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化和发展,但这些观点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
教学本体观是进行具体教学理论建构、评价与讨论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实践的预设前提或“缄默的知识”。基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作对近期有关教学认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讨论,指出并论证了现存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说”及其衍生理论“教学认识论”所存在的重大理论缺陷,分析了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理论失误的根源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取向,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现存理论的合理定位和向本体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刘伦钊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多既有影响又彼此分歧的观点,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等。旷日持久的理论论争,并没有使人们达成对教育...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思想加以创造性运用。“讲道理”这一概念内蕴着“理论彻底”和“说服学生”,其实质在于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武装学生。思政课把道理讲彻底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认识彻底,深刻领悟思政课本质的内涵;二是理论彻底,科学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本质规定;三是说服教育彻底,贯彻落实讲好思政课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第十一章 说 服说服是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仅用态度和语言影响他人的一种行为。说服与说明不同 ,其根本点在于目的的不同。说服的目的是要读者心悦诚服 ,而说明的目的则只是为了让读者明白、清楚。说服 ,要使读者接受 ,就要 :首先要了解读者的观点 ;要以读者的观点看问题 ,并找到问题的焦点。其次才是改变读者的观点 :一是适合读者的需要 ;二是提供使读者接受其观点的论据 ;三是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因此要改变读者的情感、改变读者的观点 (以深刻改变浮浅、以全面改变片面、否定谬误、立足诱导 ) ;重申理解读者的观点 ;注意在分歧中…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中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理论的影响与危害是明显的。对这种理论进行分析批判,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 首先,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种观点之上的。它来源于萨特的唯心主义的存在观。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先有人的存在,然后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造成自身的本质。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我们认为,存在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和互为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无存在的本质与无本质的存在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说服”理论,提高“说服”效果和亚民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对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R.M.霍德盖茨认为,说服、劝说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能之一。为此,我们认为,作为高校...  相似文献   

8.
郑金凤 《文教资料》2005,(27):189-191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困扰,各种观点自成一说,纷争不断,影响了教育理论的建构。究其原因,在于深层次决定“教育本质”追问的“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僵化和片面。在吸收当代哲学和科学进步成果基础上,“实践性思维方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将“教育本质”抽象性的探讨回归一定社会文化中主体的教育实践中来,提供了一种走出“教育本质”认识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的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说服顾客去购买某种商品,因此广告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恰当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广告语言的特点,就可以理解广告英语中的内在含义,获悉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产品要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作用,从而最终理解整个语言所具有的特殊的说服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本质分析中的盲区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是关于“教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形成了多种颇有影响的观点和学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多重本质说、认识——实践说。除此以外,还有情知说、适应发展说、审美过程说、学习说、教师实践说、交往说、关联说等等。以上诸论均有其一定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学者就曾撰文专门对此进行评述。[1]透视以上诸论,不难看出,对教学本质的认识长久以来主要源于哲学和心理学。而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  相似文献   

11.
深入探讨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规律,是构建物理教学论的基础性工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成熟的物理教学过程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物理教学论。本文拟就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理论界关于物理教学过程本质与特点的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诈些思考。一、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落后于教学论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对于一般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的观点有“特殊认识说”、“认识一发展说”、“认识一实践说”、“多重本质说”、“发展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教师实…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需求向高级化与差异化方向的转变,以广告为主要形式、以大众媒体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单向旅游传播模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兴电子媒体所唤起的消费需求格局,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因此而萌芽并不断发展。由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内涵出发,阐述其特征与范畴,指出传统旅游营销传播的缺陷,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初步构建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体系构架,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特点和旅游需求演进趋势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学者普遍对政治说服非常重视,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东西方的政治说服模式在说服的对象、方式、空间场所及对口头和文字媒介的偏倚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中国古代政治说服自先秦起就走向了一种以向上进谏为主要方向的“谏诤模式”。而在公元前5世纪末,随着雅典政治的变革,古希腊政治家开启了以面向和动员民众为基础的“演说模式”。先秦政治说服的谏诤模式是一种“下对上”“一对一”的人际传播模式,且偏倚文字表达;古希腊的演说模式则表现为一种相对平等和公开的、“一对多”的大众化传播模式,且偏倚口头传播。自轴心时代起,东西方的政治说服实践及说服理论就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这不仅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对说服传播的影响。直到近代,两种政治说服模式才发生了交汇和替换。轴心时代不同取向的政治说服传统对东西方的社会、历史及政治走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德是内在于生命的,德智一体的人才称得上“智慧”的人。孔子说:君子好德,君子近仁。柏拉图一直强调教育中“善的理念”。教育集中一点就是造就美德。后来,随着知识成批量地增加,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突显,掩盖、遮避了“导向德”的教育本质。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变得大于或高于完善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   现在的德育工作往往集中灌输多,启发诱导少;理论讲得多,投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 问题少;单兵独进多,联合作战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化少。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者提出“教育本质”问题本身的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方式。作者认为,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局限,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存在上,当代教育哲学的任务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1978年来教育本质论争中存在的问题 1978年来的教育本质论争,参加人数之众,发表论争文章的报刊之多,论争中观点的分歧之大,高居同期所有的专栏讨论之首。论争中提出的主要论点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论争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怎样看待概念本身的性质,关系到对逻辑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问题。我们看到一般流行的逻辑教科书都把概念定义称为“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已为许多人所接受,但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 首先,“本质属性”这个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本质”和“属性”是两个不同质的范畴,不能随便用其中的一个去限定另一个。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原因。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使事物得以存在并推动事物前进的根据和原因,因此,本质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不少人说今天的大学生不爱听“两课” ,应当说 ,目前的确存在这种现象 ,但是 ,在解决产生问题的方法上 ,却并未反映出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真实情况。“两课”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谁来讲、讲给谁、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 ,就“两课"改革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两课”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1.“两课”教学在指导思想上有缺陷过去“两课”试图使学生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种教学指导思想本身是不够科学的。马克思说 :“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但是 ,“两课”教学指导思想本身就不彻底 ,所以就不能说服人。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意识的本质,我国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和哲学课的一些权威性教材是这样说的:“意识的本质在于它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的本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互相联系的两个基本观点:意识是人脑这种物质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这些说法,忽略了意识的社会性,都没有从本质上把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区别开来,因而都不能确切地揭示意识的本质。在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出旧唯物主义意识观的窠臼,而且会给抽象人性论以可乘之机。这种错误之所以产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