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的运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社会、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面挖掘这项制度的底蕴,不仅有对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等制度和活动本身的研究,还诞生了诸如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系列专题研究。在所有科举考试专题研究中,科举与儒家经学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既属于科举与外部环境关联的研究视野,也属于科举制度本身考试内容所关注领域,附属于科举考试内部,是血肉联系的一体,其演化和发展具有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初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衰废于清末,历时千余年,长期占据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科举考试作为一项持续久远、体系完备、范型稳定的选拔治国贤能的制度,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礼俗制度等产生了明显的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高校招生考试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古代高等教育是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规范下进行的一种“宽进严出”式的教育体制,基本上不存在招生考试,而只是一种学位考试或任官考试,学校内部的考试也为科举所左右,科举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一切都与科举相似。  相似文献   

5.
科举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略说吴万刚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封建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拔人才、分别担任官职的一种制度。田朝“扬帝始建进士科”(《通典》),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这一制度的创建,在选拔官吏方面,无疑是个巨大进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陈雪芬 《中国考试》2007,(11):42-47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制度,但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考试过程中枪替、夹带、贿买、通关节等种种作弊行为也随之产生,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封建统治者采取了立法、行政、司法等种种措施,实行了锁院、弥封、誊录、别头试,以及严厉的法律制裁等制度和措施。现代国家教育考试与古代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种作弊现象与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现象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对现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科举考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促成了考试成文法规各项规章条款的形成,其立法过程与科举制度的发展相辅相成。科举法规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规律,而《科场条例》作为专项内容的立法条例,是在以往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严密与完备的特点,与其他的法律条文共同组成了规范科举考试的法律文件,进而从制度上维护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才选拔的考试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5.
古代广西桂林科举考试的亮点有三鼎甲人数多、考中进士人数多、科举考试家族兴盛。形成科举考试亮点的主要原因有古代桂林学校教育事业繁荣;广西贡院设在桂林,有利于桂林辖区科举人才应试;中试者的模范效应,推动了桂林辖区民众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等。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是古代社会公开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由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影响力,科举制度也被推广到其他邻近国家,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韩国。在韩国实行了九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由科举考试进身为官的"仕途"被废除,科举制度也被彻底否定。但作为我国古代实行最久、最重要和最完备的任官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重新认识和合理评价古代科举制度,同时审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对照两者之间的功过是非,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知今通古看科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