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前提和目标。蔡元培高举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大旗,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反对专制独裁,并为此作了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近代中国民族不独立。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环境;二是近代中国清政府不是近代化的政府,其核心人物也不是近代化的人物或集团。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阅读》2005,(1):49-52
一般来说,中国的近代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经济上:工业化一富强;政冶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的发表,表达了陈独秀对爱国问题的独特思考。其有伤民族感情的激愤言辞正表明他心灵深处包含着对民主国家的呼唤,也展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爱国观的形成,这便是爱国救亡与民主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目标导学】本专题复习应掌握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罪行及中国军民为反抗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分析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原因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6.
介绍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如何看待反侵略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能否独立发展及民族独立与中国近代化问题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展示20年来研讨“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专题复习应掌握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罪行及中国军民为反抗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分析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原因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 ,使中华民族面临一次次民族危机 ,遭受着巨大的民族灾难。然而 ,中华民族历尽战乱而未分裂 ,屡遭侵略而终未亡国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改革开放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一次次民族危机,遭受着巨大的民族灾难。 然而,中华民族历尽战乱而未分裂,屡遭侵略而终未亡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近代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改革开放,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巍巍中华,雄踞亚陆,山河壮丽,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绵延不断,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焕发着新的历史特点,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第一,反对侵略,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  相似文献   

11.
在摒弃了庸俗社会学观点,带着新的文化眼光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似乎不应忽略近代文化冲撞以战争形式的“炮弹”冲撞为先导的意义。当英国远征军的第一发炮弹炸响在中国东南沿海,从而截断了古老帝国的自然历史进程,强行划分了一个新的历史畛域之时,作为即起的多种民族自卫形式之一的爱国诗歌,随着民族反抗主调的轰然巨响,同时也震引了对民族现状产生的怀疑与批判。爱国作为近代诗歌的中心主题,其发轫即包含了反抗外部侵略与对民族现存形态批判自省两个侧面。由于民族心理同战争特点契合而成的抗力,爱国主题未能在大量战争诗中得到深化。它的拓展更多借助了以文化冲撞为背景的政治  相似文献   

12.
原青林 《西江大学学报》2007,28(1):10-13,20
近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和对外侵略之路,他所鼓吹的是一种“为了社会的教育”;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则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社会”,致力于一种建设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对外侵略的教育,一种关爱生命、生命至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各阶段人民都投入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之中,使爱国主义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一,将近代爱国主义从“忠君爱国”发展到“抑君爱国”再至“叛君爱国”。其二,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急剧向以“向西方学习”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爱国主义升华,使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对我国历史上的传统爱国思想与近代爱国主义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思想范畴讲得不够清楚,授课效果不佳。其实,由传统爱国思想到近代爱国主义的转变,所反映的正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很值得向学生作深刻的阐发。一爱国思想,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那些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年代,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光辉闪耀,千百年来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世代流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苏武牧羊的故事;北宋岳母替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的传说;南宋丞相文天祥“人生自…  相似文献   

15.
在甲午战后的三十多年里,每当帝国主义列强凌辱我国的关键时刻,梁启超都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或演说,愤怒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及反动政府屈膝求荣的丑恶面目,指出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和爱国、救亡的紧迫性,以求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梁启超积极鼓吹革命救国论、宪政救国论及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可以说,他是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反对外国侵略的英勇战士。本文仅就《中日交涉汇评》一组文章即梁启超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言行,略加述评,以见梁启超反外国侵略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具有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相比的显著特征,诸如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是近代法律思想得以发轫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爱国、救国、治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性质上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律思想传播运动,而始终伴随着政治斗争;内容上包括反帝、反封和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其发展历程上反映了中国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传统势力的根深蒂固;具有继承性、外发性、屈辱被动性和非自觉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的过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法制思想诸如变法思想、民主宪政思想、自然法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权利意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等资产阶级法治理论,通过一大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的论述、阐发,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侵略中国,而且利用文化教育侵略中国。通过传教士开办教会学校,就是这种侵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教会学校在旧中国自成一个独立体系,直接受外国侵略势力的控制,其目的就是以传教为手段,企图“造就服从它们的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具有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相比的显著特征,诸如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是近代法律思想得以发轫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爱国、救国、治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性质上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律思想传播运动,而始终伴随着政治斗争;内容上包括反帝、反封和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其发展历程上反映了中国专利主义及其意识形态传统势力的根深蒂固;具有继承性、外发性、屈辱被动和非自觉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法制思想诸如变法思想、民主宪政思想、自然法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权利意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等资产阶级法治理论,通过一大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的论述、阐发,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从此便开始了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先进爱国志士以巨大的热枕,摸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倡学习西方,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兴办近代教育,培养人才,这是他们始终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代爱国志士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是与他们的爱国救亡活动同步发展的,两者互相推动,从而汇成了一个又一个激荡神州大地的维新和革命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