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莎 《文学教育(上)》2009,(20):101-101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诞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五四”时期。在这个提倡“人的觉醒”,“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中,女性文学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为数不多的“第一波”女性文学先驱作家中,丁玲总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本文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讨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形象一莎菲。  相似文献   

2.
丁玲的作品中渗透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她用日记体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莎菲这个独立、坚强而且叛逆的女性形象.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莎菲身上的一些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丁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开始文学创作时,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人”的尊严的觉醒在文学形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作品中,从梦珂、莎菲、阿毛到美琳、陆萍、贞贞、黑妮再到杜晚香,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问体现了丁玲创作中女性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对抗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5.
丁玲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义的现代女作家,她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在其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女性的内容,突现各种莎菲型女性的形象。本文着重从创作心理学的视角,阐述其创作中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和女性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梅娘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娘是1940年代沦陷区的一个代表作家,她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本认为她的女性意识是不断变化的,经过了最初的爱情社会价值论到后来的爱情本质论的转变;她在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方面与“五四”学有密切联系,但她在探讨女性意识时具有更多的现实感和复杂性,尤其是对爱情本质的思索超越了“五四”。  相似文献   

7.
王丹丹 《天中学刊》2004,19(6):63-65
丁玲,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女作家,一位罪名最大、落难最深的女作家。她以其笔下的一个个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蜚声文坛,也为此遭受了无尽的罹难。丁玲的悲剧在于她两难的角色意识:革命家、文学家。她对政治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的倔强性格,使她如“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相似文献   

8.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义的现代女作家,她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在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女性的内容,突现各种莎菲型女性的形象。本文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说明女性追寻完整的自我和自身价值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颇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就是一个证明。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的女性。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丁玲以她独到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如塑造的梦珂、莎菲、陆萍、贞贞、陈老太婆、杜晚香等众多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16.
铁凝、陈染都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都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具有一种自觉的女性意识。但由于作家创作个性及创作时代等的不同,使这种“女性意识”具有传统与现代之别,应该说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之所以它能奠定丁玲在文坛的地位,主要在于这部小说的时代先锋性以及它的引人深思的时代悲剧。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莎菲个性主义的觉醒,对真爱的渴求、寻找以及失败的痛苦心理,反映了五四时期的自由解放精神。但莎菲又有旧时代的痕迹——旧的文化传统,莎菲在二者间艰难徘徊、痛苦撕扯(五四时期张扬的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不仅说明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实绩:人主体意识的勃发,挣脱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禁锢,还体现了个人在时代觉醒初期的艰难行进过程以及痛苦的精神抉择。  相似文献   

18.
铁凝、陈染都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都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具有一种自觉的女性意识。但由于作家创作个性及创作时代等的不同,使这种“女性意识”具有传统与现代之别,应该说是两种不同层面上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对性别的压抑之后,在时代的更替、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在最先觉醒的男性知识分子的提倡下,少数知识分子以被动的姿态寻求女性解放。觉醒之后,她们开始以积极姿态回应,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她们以特殊的方式求证自我,从最初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出发,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带着强烈的背离传统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女性固有形象。冰心、庐隐、冯阮君、梅娘、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女性作家最先将自身的体验诉诸笔端,以敏感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生存现状展开描述和建构,从意识的觉醒、自觉、灵魂的剖析等方面言说女性命运,诠释女性解放,在解放自身的同时融入民族国家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创作主体意识形态中存在着明显现代女性自觉意识。作者将女性生存、价值以及出路等源于“五四”时期妇女的命题纳入了小说创作之中。通过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出文本中的“人”的意识的觉醒、经济独立意识、个性解放意识、女性自我价值认同以及女性自我行为规范的“自我”裁决等表现形态,对女性问题提出了思考。同时,文本对曾树生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性及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进一步还提出了女性的个性解放不能仅局限于女性自身行为,而应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