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瀛  一览 《出版参考》2005,(9):19-20
1924年11月驱逐清废帝溥仪,我那时33岁,正在盛年,按说在那一片政治乱象的非常年代,本应以一支秃笔,靠书画诗文,隐遁逃避,独善其身,终其一生。却反而在时局的制约之下,蒙当时执政的诸多大人物抬爱,欲以文吏治国,请我做了北洋政府内务部警政司的第三科科长(注:当时没有公安部),主管的是外事警察,以及地方治安,并且兼着许多公职。其时北京市政府还称市政公所,我也兼着坐办,(相当于现在市政府秘书长)。其中的主要责任,乃是对废帝溥仪与“清宫”事务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3.
佟银霞 《兰台世界》2016,(1):106-108
1934年溥仪称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事件。日本导演溥仪称帝与其"满蒙政策"密切相关,一是利用溥仪为实现日人心目中所设想的"满蒙帝国"奠定政治军事基础。二是出于占领东北后国际国内局势考虑,为其"满蒙"大陆侵略政策做舆论准备。三是利用溥仪建立一个所谓"满蒙"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最优秀和最有趣的传记文学,记录了从皇帝到平民的旷古奇闻,其出版也不乏曲折,自交代材料“我罪恶的前半生”到“全本”出炉,历史在删削与增补中一唱三叹[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晚清末代皇帝溥仪连同他的王朝已被历史尘封在故纸堆中.而他鲜为人知的"私塾"轶闻,却让我们见识了少年溥仪的可爱天性.他宛如邻家一位很"淘"的孩子,顽皮中透着率真,嬉闹中常惹事端.  相似文献   

6.
木华 《档案时空》2003,(3):26-27
1967年,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爱新觉罗·溥仪因病去世。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溥仪家族举行了小型悼念仪式,然后将这位末代皇帝跟普通公民一样火化。事后看来,当时在非常时期,处理规格偏低了些,不过大体上还是恰如其分。过分虚弱病态的身体,根源于封建宫廷生活的阴暗。溥仪的病逝,根本病因是肾病久治不愈。基本属于寿终正寝。但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他心理上的冲击也加速了病情的恶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溥仪享有了独家住宅、保姆和较高级别的医疗待遇,他本想整理些文史资料同时进行写作,然而在体检中意外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察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廉政建设”项目上的合作,表明中国在政治领域也要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8.
9.
“末代皇帝”溥仪的著作权再起官司。据北京铭德律师事务所透露,被称为“中国溥仪研究第一人”的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一纸诉状将同心出版社告上了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自己参与了《爱新觉罗·溥仪日记》的整理注释工作,同心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我的前半生〉附十年日记》中的《溥仪10年日记》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要求索赔人民币10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人民币5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已立案并将于6月19日在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  相似文献   

10.
50年前,一本记载中国末代皇帝生活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全本公开发行,至今印数超过数百万册。然而这本由出版社编辑代为撰写的“忏悔录”并非溥仪的原稿,直至2010年岁末,那本曾经只供“17级以上政法干部阅读”的真正的溥仪自传,才得以正式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11.
吴兆波 《北京档案》2005,(11):48-50
圆明园湖底防渗漏工程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终于在九月初完成.干涸了近一年的湖区开始注水,游船在今年"十一"国庆节正式下水,喜迎八方来客.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约占全部面积的近一半,园内分布着大型水面"福海"、中型水面"后湖",以及众多的小型水面.回环萦绕的河道把大大小小的水面联为完整的河湖水系,成为水上畅游通路.在湖光山影中,园内分布着140多个景点,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一座座殿堂与大自然完美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使最佳生态环境、完美景观与心理空间三者之间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宫内演剧之盛为历代所不及,戏剧成为宫内诸多娱乐文化的主体,是宫廷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宫内演剧与民间演剧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宫内演剧不可避免地带有宫廷文化的意味。这种宫廷文化意味,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功能上的礼仪性质、表演上的尽善尽美和形式上的皇家气派。一、 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宫内演剧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在一些“大戏”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大戏,内容乏味,有的一本长达240出,演完一本要十几个昼夜,经常是许多台同时开演,除了喜庆热闹之外,没有多少戏剧味儿。有些大戏是据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3.
清代档案,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向为史学界所重视。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存于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清代档案流离失所,自 1933年起,南移西迁几经迁徙,至 1949年初,又有部分档案被运至台湾,从而造成了清代档案被拆散的局面。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仍不断在华北制造事端,企图进而吞并华北,北平历史文化珍品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有关当局做出了将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在特定情况下博物院文献馆所存清代档案运至南京保存的决定。这些文物与档案,于 1932年 8月开始装箱, 1933年 2月 6…  相似文献   

14.
北京颐和园     
刘鹏 《北京档案》2006,(10):44-45
颐和园是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总称,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中心约19公里,占地约290万平方米.万寿山系西山山脉,高59米;昆明湖包括南湖、西湖、后湖(后山之溪涧),总面积4350亩,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15.
溥仪配眼镜     
凡是见过末代皇帝溥仪照片的人都知道溥仪是戴眼镜的.视力不佳就配一副眼镜来矫正,这是一件在今天对我们来讲极为普通的事情.那溥仪当年配眼镜的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金凤 《晋图学刊》2014,(2):50-53
《国朝诸臣奏议》是宋代史部诏令奏议类的重要著作,成书以来即为史所重。文章介绍了该书成书经过,依据该书形态、刻工、避讳等方面,详细考证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的宋刻元明递修本《国朝诸臣奏议》的版本源流,探究了该书递经倪瓒、朱大韶等诸多名家收藏、后流入清宫的历史过程,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中华再造善本》进行了对比,展现了该书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2003,(1):89-91,84
中国古代皇家藏书历史悠久,而清宫皇家藏书的特色更为鲜明。清宫藏书的来源主要三部分:首先,清初定鼎北京,明皇室庋藏的全部典籍转而成为清官藏书。二是清诸帝广泛访采民间古籍,如顺治朝广搜民间有关明天启、崇祯二朝史事的档册、典籍;康熙朝访辑经、史、子、集善本;乾隆朝规模最大,几乎自始至终地命令内外官员留心访查各种书籍,不拘刻本、  相似文献   

18.
秦杰 《北京档案》2007,(11):44-45
2007年3月,再次与"孔夫子旧书网"海外网友、比利时华侨梁宋生(昵称)先生在网上交易老北京史料.这虽是以万元为单位的网上交易,但梁先生的信誉是长期积累的硕果,毋庸质疑.  相似文献   

19.
陈章 《历史档案》2020,(2):90-100
侍卫是清代宫廷中的特殊群体,其待遇与奖惩等与其地位息息相关,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关乎对侍卫群体的整体性认识。侍卫的待遇主要表现在俸禄、津贴和封赏三方面,此外衣食住行及医疗待遇等生活保障也相当优渥。不过,由于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和民族身份的不同,侍卫的待遇具有一定差异性。清廷对侍卫的管理比较规范,约束相当严格,奖惩措施往往因人因事而定,且易受皇帝对事件的判断及其主观好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宫《穿戴档》与皇帝礼服和吉服的穿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宫《穿戴档》是宫中太监记录皇帝一年四季穿戴服饰的薄册,内容详细可靠,是研究清代服饰的珍贵资料。本文分析了乾隆二十一年部分和咸丰四年全年《穿戴档》,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和清代实物图片,探讨皇帝礼服、吉服的穿戴方式和穿戴场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