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3.
责任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康德以善良意志这个概念作为出发点,通过对道德三个命题的分析,系统地对责任进行了阐述。继而康德从责任概念出发,并以责任概念为线索,对现代社会本质问题的剖析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7年2月11日 晴 我们的名字不是某某,而是自由。当你选择自由以后,你会发现,我们的人生需要它,或者说,我们出生的年代需要自由。[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提出道德的三个命题,在作为结论的第三个命题中引入了“尊重”概念。笔者认为“尊重”是前两个命题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并结合康德在文本中的论述和注释,对其“尊重”概念的涵义试作简要梳理,以得其要义。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感激     
周仕兴 《广西教育》2007,(7C):23-23
12岁那年,带着母亲的嘱咐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只身从一个落后的山村来到繁华的都市求学。由于年少轻狂,寄居他乡。自己那娇生惯养的犟脾气还没来得及收敛,我就被学校开了“刀”——给予记过处分,并全校点名批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先验幻相理论,通过分析知性范畴在超验领域中的错误使用而产生的三种先验幻相,说明了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因此,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是不能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8.
感激的态度     
忆玫 《英语沙龙》2009,(11):24-26
中午时分,我接到电话得知祖父病危,情况急剧恶化。我的家人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白天亲朋好友陆陆续续去探望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告别。  相似文献   

9.
甘雅娟 《文教资料》2011,(35):95-96
本文旨在寻求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追求道德纯粹性的原因。康德认为伦理学的发展要求把经验的实践人学和理性的道德形而上学谨慎的分开;经验因其无法准确无误地判别行为是否出于责任,不具备普遍性等原因而无法充当道德规律的基础;而这又是由人的理性所规定的,人的理性在于追求更高的理想,深层原因是现象必须服从自在之物的本性要求,即脱离了一切经验的理性。  相似文献   

10.
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学界对致谢言语研究均是纯语言性质的研究,始终也没有能够划分清楚致谢言语的界限,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致谢言语下定义,这是很不科学的。研究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语言研究自身上,缺乏全方位的思考。其实逻辑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能够很好的将致谢言语的内涵和外延阐述清楚,并且能够为研究致谢言语圈定好明确的范围。通过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能够阐述清楚致谢言语交际的一些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认为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派在道德和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陷入了二律悖反,于是从"至善"入手,试图将道德与幸福在超验世界统一起来,以此来论证德行为和幸福关系的真理性.康德之"德福一致"观点认为,在实践领域,道德和幸福是统一的,是至善--完满的善.康德所言之至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渺不可及,对于人类而言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艺术论强调天才在审美领域里的主体地位,认为作为美的创作主体的天才以想像力为心理根源,体现出交织着社会性的自然性,是不可复制的独创性与具有规范作用的典范性的结合,想像力依据理性原则与知性力等心意能力相汇通。康德的艺术天才观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它为我们重新思索当今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寻求解决途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4.
教师要关注社会和孩子的现状,分析他们的心理情况,拿出一些关键的事实和数据教育孩子,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母、老师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也回馈爱,感恩父母、老师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感戴研究是正在发展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的优点和美德.两个世纪以来,理论家们已经对感戴的心理本质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感戴是一种情绪、一种品质、一种美德.近期研究表明感戴具有三种道德功能:道德晴雨表功能、道德动机功能、道德强化物功能.  相似文献   

16.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涵了丰富的感恩资源:孝为报父母恩,忠为报君报国恩,信为报友恩,义为报天下恩。感恩意识在当今许多人尤其是在学生中存在普遍缺失的现象,感恩意识的缺失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现代社会需要感恩,但不能把感恩意识扩大化。当前的感恩教育应基于三个层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人类应当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人应该有相互感恩之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不同的主体应有不同的感恩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当今在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归其缘由大多都与感恩意识的缺失有关。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增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