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初无名氏杂剧作品《危太朴衣锦还乡》在《曲录》中被误题为《危太朴后庭花》,错误来源于《啸馀谱》。《啸馀谱》之错,在于该书混淆并误刻了"影写洪武间刻本"《太和正音谱》中"古今无名氏杂剧一百一十本"前后相邻两个剧目名称。《危太朴衣锦还乡》的主题,是时人借以暴露、讽刺、批判危素,以达到宣扬"忠君"思想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杨显之     
《语文教学之友》2020,(3):F0002-F0002
杨显之,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约与关汉卿同时,并与之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他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被誉为"杨补丁"。创作杂剧8种,题材多采于现实生活和民间故事。作品风格与关汉卿相近,关目动人,语言流畅,本色中偶有华丽,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赞扬其杂剧如"瑶台夜月"。今仅存剧本两种,即《临江驿潇湘秋夜雨》《郑孔目风雪酷寒亭》。  相似文献   

3.
《玉壶春》剧,臧晋叔所编《元曲选》题为武汉臣撰。但各本《录鬼簿》与《太和正音谱》,于武氏名下,只列有《玉堂春》剧(孟称舜本《录鬼簿》将“堂”字错书为“”),都未著录此剧。独《元曲选》卷首,将朱权著《太和正音谱》作一摘要,名曰《元曲论》,于“元群英所撰杂剧”项下,列有武汉臣《玉壶春》剧,注云:“一 云《玉堂春》,误。武氏确撰有《玉堂春》,全名《郑琼娥梅雪玉堂春》,各本《录鬼簿》与《太和正音谱》均著录,但都未注明  相似文献   

4.
“行院”考     
研究宋金杂剧时,常常会碰到“行院”这个词。陶南邨《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条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朱全的《太和正音谱》卷上《词林须知》最后一条也云:“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元分院本为一,杂剧为一。杂剧者,杂戏也;院本者,行院之本也。”《青楼集》又载:元末大都较有名的妓女为一百七十人,其中身兼杂剧或南戏演员的约占半数。如集中记一个名叫李芝秀  相似文献   

5.
元代周德清是系统收集梳理元曲曲牌的第一人。他在《中原音韵》中开列了"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分属于12宫调之下。这个调名谱囊括了元曲的绝大部分牌调,成为此后元曲曲牌研究的起点。但它毕竟是元曲曲牌研究的草创之作,尚有粗疏之处,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本文即根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表、明臧晋叔《元曲选》所录"天台陶九成论曲"曲牌表及《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南北词简谱》、《北曲新谱》等曲谱,对照现存元曲作品,对《中原音韵》"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失收、误收、重收曲牌进行了辨正,共增补曲牌12章,删并曲牌18章。  相似文献   

6.
《玉壶春》剧,臧晋叔所编《元曲选》题为武汉臣撰。但各本《录鬼簿》与《太和正音谱》,于武氏名下,  相似文献   

7.
元代周德清是系统收集梳理元曲曲牌的第一人.他在《中原音韵》中开列了“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分属于12宫调之下.这个调名谱囊括了元曲的绝大部分牌调,成为此后元曲曲牌研究的起点.但它毕竟是元曲曲牌研究的草创之作,尚有粗疏之处,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本文即根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表、明臧晋叔《元曲选》所录“天台陶九成论曲”曲牌表及《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南北词简谱》、《北曲新谱》等曲谱,对照现存元曲作品,对《中原音韵》“乐府三百三十五章”失收、误收、重收曲牌进行了辨正,共增补曲牌12章,删并曲牌18章.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之友》2020,(5):F0002-F0002
石君宝,(约1191年-约1276年),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如罗浮梅雪”。代表作《鲁大夫秋胡戏妻》,故事出自刘向《列女传》,但作了很大改动。写军户秋胡新婚三天,即被迫从军,妻子梅英采桑度日,奉养公婆,抗拒诱惑,坚不改嫁。10年后,秋胡做官返乡路经桑园,调戏已不相识的妻子,被梅英痛加斥责。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在体例上和其他元入杂剧作品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是受了南戏的影响的缘故。究竟是否受过南戏的影响呢?这种影响表现在那几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初步的考察: 一、剧名及其全称《西厢记》的全称有多种。《录鬼薄》和《太和正音谱》都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马廉校注抄本《录鬼薄》作《张君瑞待月西厢记》。徐士范刊本其卷端为《重刻元本音释题评西厢记》,而在第一出《家门大意》中则称为《崔张旅寓西厢风月姻缘记》。这三种不同的全  相似文献   

10.
朱权是明代初期一位颇具成就的戏曲作家与戏曲理论家,所著《太和正音谱》一书,是明初戏曲论著中的一部标志性著作.其戏曲理论的成就表现在“纳杂剧入乐府”、“借诗体以论曲”、“重视剧本创作”等多方面.这些成就对于助推明代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构建明代的戏曲理论体系等,都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朱权的另一部戏曲论著《琼林雅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但却并非“南曲韵书”之始.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相似文献   

12.
“鼎足对”亦称“三枪”、“救尾对”,就是以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鼎的三条腿。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中对之都有简略的论述。鼎足对在元曲中运用得很广泛,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如:  相似文献   

13.
这是作者正在撰述中的《<太和正音谱>述评》中的一节。文章对朱权曲论中“群英乐府格势”这一节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它的渊源、特色、贡献、成就与不足。对一些人们久有争议的问题如“扬马抑关”等,提出了个人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有关元杂剧的研讨已由原来表层本事的范围向文化领域延伸,这无疑拓宽了探求元杂剧的视角。可关于元代义侠杂剧的文化内蕴却鲜有人提及,本文拟就此略作爬梳、阐释。 作为传统文化中蔚为壮观的义侠文化,不仅孕育了一代代令后人景仰的义侠,且濡染了一代文学。显然,作为中国戏剧最早成熟形态的元杂剧同样染上了浓郁的任侠色彩。这表现在义侠剧是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明代宁献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作十二大类:(1)神仙道化;(2)隐居乐道;(3)群臣杂剧;(4)忠奸烈士;(5)孝义廉节;(6)叱奸骂谗;(7)逐臣孤子;(8)朴刀杆棒;(9)风花雪月;(10)悲欢离合;(11)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者对于"参军戏源出于汉时,盛行于唐宋"[1],没有太多的分歧。所依据的文献,也不外是《乐府杂录》《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数种,且都有"优伶戏弄辱之",即所谓"甲侮辱乙"之类情节,至于怎样"戏弄",较早文献却很少涉及。直至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在论及金院本表演时,始谓:"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2]朱权《太和正音谱》亦有相类  相似文献   

16.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17.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19.
早在明代初期,朱权《太和正音谱》,就说是元代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无可否认,关汉卿对元杂剧的兴盛和发展,曾有过杰出的贡献,但说他始创元杂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关汉卿是元代初期的杂剧作家,到这时,元杂剧已渐兴盛起来了,而在这之前,还应该有个萌芽成长的过程,决不会突然一下子兴盛起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着萌芽、成长、兴盛、衰落的发展规律。由于史籍缺乏记载,元杂剧萌芽时期的历史,至今还是个空白。这里,我们试作初步探索。刘祁《归潜志》指出:金代北方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如所谓[源土令]之类”,能“见其真情”,“荡人血气”。这类俗谣俚曲,有些为北杂剧所吸收。仇远《金渊集》:“吴下老伶燕中回,能以北腔歌[落梅]”。[落梅],即[落梅风],原名[寿阳曲],系山西寿阳地区流行的俚曲。后为北杂剧所吸收,属双调。再看元代燕南芝庵《唱论》:“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  相似文献   

20.
汤式是元末明初的散曲作家,但因为生于元末明初散曲已经走向式微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更由于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落魄江湖。正史无传.所以众多评家在谈到散曲艺术时极少提及汤式。即便提到也仅一笔带过。其实汤式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性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散曲:“如锦屏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