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正>辽宁省档案馆保管有:清代12位皇帝的《实录》——编年体大事记录、前10位皇帝的《圣训》——清帝治国谕令训诫语录,《玉牒》——爱新觉罗氏家旅谱、"国史秘籍"《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汉文旧档》等清代重要历史文献万余册。满汉文兼有,书写精美,装祯华贵,书体具大,存世稀少,宾乃世间瑰宝。这些原为都城北京京金匾后室所贮清皇室秘籍圣物,缘何落户盛京(沈阳)?宣阅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实录》和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可知:秘籍尊藏盛京宫殿源于乾  相似文献   

2.
顺治、康熙、雍正等朝,在留都盛京设有上三旗包衣佐领,承办皇室和宫廷事务。乾隆十七年(1752年)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由盛京将军兼任总管大臣,主管该地区皇室和宫廷事务,日常事务仍由上三旗包衣佐领处理。故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虽品秩不高,但职位特殊。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清代官书及史籍或记载阙如,或语焉不详,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央政府所形成的档案(包括皇家档案)主要保存在北京之内阁大库、皇史宬等处.但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材料保存在当时的陪都——盛京宫殿中.这部分档案材料是现存清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介绍,使世人能够更多的了解它、利用它.本文试将清盛京皇宫档案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给读者,愿这部分档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清盛京皇宫档案的由来清盛京皇宫是清入关前的旧宫.清入关后,盛京被尊为留都,盛京皇宫仍具有较尊崇的地位,并因此而得以收贮一些清代的重要档案.总的说来,清盛京皇宫档案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1.盛京旧档.清人自建立政权之初,即从太祖努尔哈赤始,就很重视档案,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  相似文献   

4.
<正>顺治初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清廷仿照盛京旧制,在京城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这一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炮制度。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通过翻阅清代档案,仍可发现一些北京信炮制度尚不为人熟悉的内容。一、清初北京信炮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并定都北京。但当时清廷在关内的根基不稳,南方反清势力仍具备一定实力。  相似文献   

5.
朱永杰 《兰台世界》2015,(4):146-147
清代盛京地区的驻防城总计24座,是该区域八旗驻防的产物。顺治至康熙时期地区的驻防城基本建立完成,雍正时期驻防城体系完全确立;乾隆时期是盛京地区驻防城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黑图档》是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处理皇室事务往来公文的副本册档。学术界对《黑图档》的利用从对故宫建筑、摆设等进行考证开始,逐步发展为对清代盛京地区法律、建筑、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的考证。总结现有《黑图档》研究内容,为下一步深入挖掘《黑图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清代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清初多"从龙入关",驻守于京城内外。到嘉庆朝,随北京城的宗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宗室无官可做,清政府也无力供养,以致其生活窘迫。宗室犯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命盛京将军择地建盖住房,并由宗人府挑选京城无业的闲散宗室移住盛京。从嘉庆十八年秋天开始,70户闲散宗室分三批移住盛京。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和录副奏折、内务府档案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清代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清初多"从龙入关",驻守于京城内外。到嘉庆朝,随着北京城的宗室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宗室无官可做,清政府也无力供养,以致其生活窘迫。宗室犯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命盛京将军择地建盖住房,并由宗人府挑选京城无业的闲散宗室移住盛京。从嘉庆十八年秋天开始,70户闲散宗室分三批移住盛京。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和录副奏折、内务府档案中编选相关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驿站设立时间康熙元年(1662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将军,至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住吉林,吉林与盛京及京师的联系倍加频繁,因此驿站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驿站“设立年分档案已失”,吉林至盛京驿站具体设置时间已无从查考。目前发现的记载这条驿路的最早文献为《宁古塔纪略》。该文为清代吴南荣(即吴板臣)所撰。顺治十四年吴南荣之父江南名士吴兆骞在“南闱科场案”中衔冤下狱,于顺治十五年判遣宁古塔,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扬州市档案馆合作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一书,选录清代自顺治朝至宣统朝十个朝代与扬州有关的宫廷档案,全套书18册,计12967页,按朝代顺序排列。作为清史工程《档案丛刊》之一,《御档》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1.
<正>凤凰楼,清代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内主体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三层单檐黄硫璃瓦绿剪边建筑,矗立在近四米高的石砌合基之上,是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制高点,是当时整个盛京城的最高建筑,誉为留都十景之首,"势并齐云远眺真,凤凰楼上凤来滨。五塔屏藩留迹古,高峰一瞥入苍纹。"它是观赏日出日落、城外辽塔及皇太极敕建东、西、南、北四塔的最佳处所,美景尽收眼底。根据辽宁省档案藏《满文老档》、《黑图档》等满汉文档案的记载可知,原盛京皇宫内有翔凤楼、飞龙阁两座交相辉映的  相似文献   

12.
盛京内务府建立时间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见档案和官修文献中,确切记载盛京内务府建立时间的为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盛京内务府,顺治初年定,盛京包衣三旗设佐领三人,奏简一人掌关防。”①不过,这一记载遭到了佟永功、关嘉禄二位先生的质疑:“这是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之后追述其沿革时讲的,并不能说明顺治时即已设立了盛京总管内务府,而且从语义上  相似文献   

13.
足迹     
《兰台世界》2014,(Z4):29-30
<正>辽宁省境内的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他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立为首都之地,后又移都辽阳(称为"东京")和沈阳(更名为"盛京"),改国号"大清"。清军入关后,盛京成为陪都。在这里,就有了后金和清朝形成的太多的史料和文献。如今,辽宁省档案馆便得天独厚的承继了这些珍贵的档案。早在清亡之后,这些档案历经了民国、日伪等时期,曾有国人在此整理翻译出版,如汉译《满文老档》。伪满洲国时,日本人为其统治中国的施政需要,到东北各地搜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并翻译出版,如影印并日译《顺治年间档》、影印清朝《实录》。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皇帝千里迢迢由北京回故乡盛京(沈阳)祭祖,创制于康熙帝玄烨。玄烨一生三次东巡,每次均于盛京停留数日,拜谒祖陵、瞻仰旧宫及宴筵赏赐等,并未于盛京增建行宫,那么在盛京期间他住在了哪里呢?清代官修典籍对此均无翔实记载,不免世人猜测种种。盛京是清代第一座帝都,留有旧时宫殿,其中清宁宫即为其祖父皇太极寝宫,唐熙皇帝在盛京期间可能住此吧。其实不然,皇祖居所此乃圣地,只可作为"胜迹"瞻仰,万不可作行宫下榻。诚如金梁著《光宣小记》载:"圣祖东巡,以太宗所居,不敢复履,改为神宫。"那康熙帝究竟住在哪里了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本辑选编了七个题目的档案史料,其中天命十一年十月至天聪四年十一月间《盛京满文逃人档》105件、崇德年间《盛京满文清军战报》满文木牌28支,纸写档案105件,以及崇德年间《盛京吏户礼兵四部文》39件等三组史料,是从馆藏满文档案中选译的,另四组史料是《康熙四十六年九月记注档册》、《乾隆年间治理湖南苗疆史料》、《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光绪二十九  相似文献   

16.
姜珊 《兰台世界》2024,(2):32-36+42
盛京刑部是清廷于陪都盛京设置的重要理刑机构,主要掌管盛京区域涉及旗人的案件。关于盛京刑部、清代司法审判机构以及清代东北地区司法问题的研究虽已形成一定的成果,但未对盛京刑部的司法审判职能详细展开研究。另外,已有的研究也未能完全揭示其在地方司法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清代东北的审级问题更是未能得到准确结论。盛京刑部在清代盛京地区司法审判中的作用,盛京刑部作为清代地方司法体系中特殊一环,如何通过司法审判来维护盛京地区的社会秩序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全面且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正>在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之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清早期建筑——东三省总督府。东三省总督府原为盛京将军行署,始建于顺治初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着清政府官制改革,将盛京将军裁撤,盛京将军行署被改为东三省总督,统理东北全局,并将盛京将军行署改建为东三省总督府。改建后的东三省总督府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两侧还有东西两座厢楼,整个建筑  相似文献   

18.
盛京内务府 顺治元年设。负责盛京(今沈阳)陵园的祭祀管理及其它事务工作,以盛京包衣三旗置佐领三人管理之。乾隆十七年设总管大臣一人(盛京将军兼),下设佐领、骁骑校、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司库、库使、催长、厩长、内管领、仓长等职官。其下属机构及主要职掌是:广储司,掌六  相似文献   

19.
<正>三陵总理事务衙门,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其职能是总管永陵、福陵、昭陵关外三陵事务,负责关外三陵的修缮与保护,与清代的吏、户、礼等六部并列。官员级别很高,而且只能是满族八旗人担任其中的重要职务,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清迁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清代帝王东巡祭祖之时,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三陵衙门负责安排。当年清代皇帝乾隆等相继东巡祭祖,也都是"三陵衙门"负责接待。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帝王素来标榜以孝治理天下,在此思想的支配下,乾隆皇帝更加尊崇盛京旧宫,将《实录》、《圣训》、《玉牒》、《满洲实录》、《满文老档》等清皇室秘籍,千里迢迢由北京送至故里旧宫贮藏。突显开国宫殿的显赫地位,抒发后辈尊崇祖宗创业发祥之地、不忘根本之意。根据清《实录》及历史档案记载可知,乾隆皇帝于八年(1743)五月颁发上谕:奉天乃我朝发祥之地,历朝实录俱应缮写满汉各一部送往尊藏……其送往仪注大学士会同礼部具奏。七月相关部门奏报:选取了凤凰楼上、中两层,仿照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