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康熙皇帝玄烨冲龄即位,在位61年,先后三次巡幸盛京。每次举行东巡前均会颁布诏书,遍行晓谕天下,说明东巡是为将所取得的重大成功告慰祖宗,感谢祖宗的保佑,表达感恩孝心,并祈求祖宗的继续护祐。回乡祭祖,告以成功,用展孝思,是康熙创制东巡及其后嗣皇帝举行东巡的最直接理由。康熙东巡除祭祀祖陵外,还举行清宁宫祭神祭天,并被后嗣皇帝所遵循。在山海关外清朝发祥地有三座清皇室祖陵,兴京(今抚顺市新宾县)永陵和盛京(今沈阳市)福陵、昭陵分别安葬清朝皇  相似文献   

2.
<正>康熙皇帝一生3次巡幸盛京,俗称东巡。3次因行进路线不同分别费时60、79、103天。每次随行人员成千上万,庞大的出巡队伍,路上的饮食绝对是个大问题。那么这一路上都吃些啥,喝些啥呢?清代官修典籍鲜有详细记载,辽宁省档案馆保管的《黑图档》中康熙年间满文档案恰恰可解开这些疑问。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三次东巡,距1643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已然流逝半个世纪的时光。饮食习惯和食材种类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封建社会的帝国王期,一家天下,家事国政实难分得清楚。康熙皇帝开创清帝东巡之制,是将家事国政合二为一,共襄盛举的典范,回归敌乡盛京祭祀祖宗山陵就是皇室家族私事,并且是其及其后嗣皇帝举行东巡最直接的理由。每次举行东巡前均会颁布诏书,遍行晓谕天下,皇帝东巡是为将所取得的成功告祭祖宗,感谢祖宗的保佑,以表达后嗣们的孝心,并祈求祖宗的继续护祐。清帝东巡意起顺治皇帝。他认为其登极、入主中原是祖宗的护祐,欲回乡祭祖,将成功告慰祖先以表孝心,"睠怀陵  相似文献   

4.
<正>康熙皇帝开创清帝东巡之制,将家事国政合二为一,共襄盛举。除形成一整套祭祀祖宗山陵及宫廷祭神礼制,被后嗣延续下来,与清王朝相始终外,还对盛京皇宫产生深远影响,为其保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成为我国仅存两座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首先,康熙东巡重新启用皇宫促使加强旧宫维护。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被尊崇为陪都,原来的皇宫成为皇家宫阙  相似文献   

5.
<正>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自秦皇、汉武起就有帝王巡幸地方的举措,每位皇帝每次出巡的目的、性质、范围、规模、耗费有所不同,世人对此也是议论颇多,褒贬不一。在清代,1644年八旗大军挺进山海关,迁都北京后共有十朝皇帝,前几朝皇帝出巡次数很多,北狩、西征、南下、东巡,劝文教励武功、谒陵拜祖、教养蒙古、考察吏治、游历问俗,奢华繁俭不一,留给后人的评说不一。其中东巡与辽宁息息相关。清帝东巡,是指清代皇帝巡幸盛京、吉林等地。这里留有清代皇帝的祖宗陵寝、曾经的大内皇宫,更有提供北京宫  相似文献   

6.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曾先后三次东巡,六次南巡,创有清一代巡幸之制。康熙帝东巡,是中外学者颇感兴趣,且着墨较多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史料匮乏,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依据满文档案资料及有关文献,仅就康熙帝东巡中物资消费概况、在盛京的驻跸处所及其三次行幸规模等史籍所不录者,略作钩补,舛错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由铁玉钦主审、王佩环主编韵《清帝东巡》一书,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8月出版发行。东北是清朝的发祥之地,祖宗陵寝所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自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尊为盛京,为清开国之都。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兴京(新宾)的永陵为清帝先祖之墓,盛京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墓,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墓。清统治者十分重视祖宗陵墓与发祥之地,在其入关之后,曾有四个皇帝先后十次赴东北谒陵。即所谓东巡。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清帝在谒陵的同时,行围习武,考察吏治,联络蒙古,关心农牧,修葺城垣,提倡文化,其中康熙帝第二次东巡(1682年)时,远行至松花江上吉林船厂,目的是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其意义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皇帝千里迢迢由北京回故乡盛京(沈阳)祭祖,创制于康熙帝玄烨。玄烨一生三次东巡,每次均于盛京停留数日,拜谒祖陵、瞻仰旧宫及宴筵赏赐等,并未于盛京增建行宫,那么在盛京期间他住在了哪里呢?清代官修典籍对此均无翔实记载,不免世人猜测种种。盛京是清代第一座帝都,留有旧时宫殿,其中清宁宫即为其祖父皇太极寝宫,唐熙皇帝在盛京期间可能住此吧。其实不然,皇祖居所此乃圣地,只可作为"胜迹"瞻仰,万不可作行宫下榻。诚如金梁著《光宣小记》载:"圣祖东巡,以太宗所居,不敢复履,改为神宫。"那康熙帝究竟住在哪里了呢?  相似文献   

9.
乾嘉年间五台山寺庙行宫修缮工程史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圣地,其悠久的建寺历史及宏大的规模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清代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间,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先后十余次巡幸五台山。为筹备清帝巡幸,清廷曾多次拨巨款维修扩建五台山寺庙和行宫,逐渐形成了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的寺庙和行宫建筑群。在馆藏档案中,有大量反映五台山寺庙和行宫修缮方面的史料,现从中选辑部分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三陵总理事务衙门,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其职能是总管永陵、福陵、昭陵关外三陵事务,负责关外三陵的修缮与保护,与清代的吏、户、礼等六部并列。官员级别很高,而且只能是满族八旗人担任其中的重要职务,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清迁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清代帝王东巡祭祖之时,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三陵衙门负责安排。当年清代皇帝乾隆等相继东巡祭祖,也都是"三陵衙门"负责接待。  相似文献   

11.
《黑图档·道光朝》是清代道光朝盛京内务府处理皇室事务往来公文的副本档,其中收录许多有关清宣宗旻宁东巡盛京的档案。本文以《黑图档·道光朝》为主要依据,从祭祀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阐述道光帝东巡盛京期间举行的各项活动,以期为今后研究道光帝东巡及清帝东巡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鸿臣 《兰台世界》2024,(1):151-153
沈阳史称盛京,在清代,盛京是“龙兴之地”,是清朝满族统治的大后方,有清帝先辈的旧宫、陵寝,更有皇室经济来源的皇庄等,备受清历代统治者重视。通过历史档案中关于“清帝东巡”的相关记载,重走“清帝东巡”之路,探寻辽宁满族地域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至盛京1500里,俗话说里七外八,即以山海关为界,到北京700里,到盛京800里。康熙第一次东巡北至叶赫城,第二次达到吉林打牲乌拉,第三次取道蒙古远至黑龙江地区,均远远多于1500里以至数千里,如此的长途跋涉,成千上万人员消费的粮油肉鱼蛋奶等食材从何而来呢?根据《黑图档》记载可知,康熙东巡前已然规划好行进路线,确定好尖站及驻跸具体位置。北京总管内务府及盛京内务府则据此按排途中供给及补充。  相似文献   

14.
《黑图档·道光朝》是记录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处理往来公文的副本档,对于研究道光皇帝东巡盛京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整理与研究《黑图档·道光朝》中收录的道光帝东巡盛京档案,阐述了盛京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等盛京地区部门所开展的各项东巡后续事务,并分析了道光帝东巡对于盛京地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期补充对道光帝东巡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黑图档·道光朝》中收录了大量有关道光皇帝东巡的档案,详细记载了盛京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盛京五部等部门为道光帝东巡而开展的各项筹备工作。本文从修缮宫殿庙宇三陵、筹划交通、筹备饮食起居、预备物品、安排人员五个方面对盛京地区开展的筹备工作进行梳理,以期补充对道光皇帝东巡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被尊崇为陪都,原来的皇宫成为皇家宫阙禁地及陪都的最重要标志,虽然设官管理,岁时修理,但因长期闲置不用,到康熙十年(1671)第一次东巡时,旧宫内已呈现多处倾颓,甚至有些不得不拆除,如世人鲜知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内原有一座与凤凰楼交相辉映的建筑"龙楼",就是康熙初年被拆除的,使不明就里者做出"清初宫殿建筑只有凤楼而无龙楼,必然会灭于女人之手的臆想"。  相似文献   

17.
魏特 《全国新书目》2008,(18):16-17
康熙年间,那些"老老外"们来华,他们以其特殊的身份,走进了神秘的紫禁城,他们教皇帝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西药为皇帝治病……他们时时进入康熙皇帝内廷,和皇帝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日常的书信、日记、给自己国家皇帝的奏折中记下了康熙皇帝的种种大事小事。《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为我们全面了解真实鲜活的康熙大帝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皇帝巡幸盛京虽始自康熙帝玄烨,但最早筹划回乡祭祖的却是顺治帝福临,可惜终未成行,成为遗愿。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夜,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未立传位遗诏。十四日,清王朝于盛京崇政殿召开确立皇位继承人会议。当时,清太祖努尔哈齐二子代善、十四子多尔衮及皇太极长子豪格等分拥重兵,都是帝位的强劲争夺者,兵戎相持,势均力敌,为避免帝位之争引发兄弟子侄间武装内讧造成政权危机,最终各股势力相互妥协,拥立皇太极  相似文献   

19.
赵彦昌  宋雪婷 《档案》2023,(1):30-35
《黑图档》涵盖内容丰富,记载以盛京城为主体的东北地区于康熙元年(1662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内容,对于研究嘉道咸三朝盛京旗人活动恩赏提供重要史料。本文以《黑图档》中涉及盛京旗人活动恩赏的汉文档案为研究对象,梳理和分析嘉道咸三朝东巡恩赏和万寿盛典恩赏的恩赏内容和恩赏流程,以期对盛京旗人恩赏整体研究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20.
承德的围场是清朝皇帝行围打猎的地方,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帝曾两次北巡塞外,见到这里山川秀丽,水草丰盛,猎物众多,而距京仅七百余里,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式在这里建立了木兰围场,同时也建立了七十二个围猎场。围场县北部和西部与克什克腾旗南部接壤的边界中,有一段长达104华里的没有正式划定边界线的争议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