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澈 《历史档案》2007,(4):F0002-F0002
绿头牌最初为清代官员奏事或表明身份所用,后来,皇帝选秀女、召幸后妃时也用绿头牌,因此就有了选秀女时"留牌子"、"撂牌子"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绿头牌奏是清代京内衙门或个人使用的上奏文书,又称牌奏、大牌.它在清入关之前可能已开始使用,具有简单直接的特点.清前期,绿头牌奏在清廷日常政务活动中普遍使用.乾隆朝以后,绿头牌奏被制度化,使用范围大幅缩小,主要限制在清廷礼仪事务的处置上.但绿头牌奏一直存续至清朝灭亡.  相似文献   

3.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了。在乾隆帝的梓宫(皇帝之棺称梓宫)移往清东陵时,内务府总管大臣布彦达赉、阿明阿、组布等向嘉庆皇帝呈送了一份关于沿途大小官员赐奠的奏折。奏折用满文书写,嘉庆皇帝在审阅时,发现文中将其祖母孝圣宪皇后的“圣”字误写成“贤”字。  相似文献   

4.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因偕同列大臣与当今世宗皇帝争议"大礼",被贬永昌,永不叙用,老死戍所。一生著述颇丰,《明史》本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世传《升庵文集》,自明以来,编排非一。嘉靖时已有滇、蜀、吴中三本,万历又有蜀刻、再刻及金陵三刻诸  相似文献   

5.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6.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类皇命公文总称诏令文书,民间俗称圣旨。清代,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前所未有,展示和象征皇权的诏令文书最为完备,除沿袭历代传承的制、诏、诰、敕外,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适应国情需要,又增加了谕和旨。凡皇帝主动颁发的为"谕",回覆大臣奏请而颁发的为"旨"。回覆大臣奏请的旨,因问题涉及面较宽,需要颁发有关衙门遵办的,也称为"谕"。无论是谕抑或是旨,均是皇上下达的命令,一律称为"上谕",是清代独有的诏令文书。  相似文献   

8.
清代宫廷只有在举行大典,如皇帝登极、做寿,或岁首、冬至,以及出师、祝捷、各藩朝贡时,皇上才在金銮殿--太和殿升殴,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觐.平日早朝,一般都在皇上寝宫进行.康熙、雍正以前都在乾清官,乾隆以后改在养心殿.其实,名谓"早朝",皇帝并不接受众官朝拜,只是召见有关大臣议政办事而已.即便如此,早朝礼仪也是十分隆重而威严的.朝仪巾的繁文缛节,今天看来十分无聊;而许多趣事丑闻,更是令人发噱!  相似文献   

9.
刘鹏 《北京档案》2011,(8):50-51
"坛",是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土、石等筑的高台。北京曾有"九坛八庙"。九坛指的是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祈谷坛、先农坛、太岁坛、先蚕坛、社稷坛。天坛在祈年殿的南端,圜丘坛才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圜丘是一座洁白的三层白石圆坛。因天是凌空,所以台上不建房屋。皇帝在每年的冬至日祭天,先去皇穹宇上香、行礼,再去圜丘视看坛位,最后住在斋宫。次日祭天时皇帝在坛上上香、行礼。坛下"中和韶乐"齐奏。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安定门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地坛是汉白玉的两层方台,象征大地是正方形  相似文献   

10.
上回说到明朝最懒的立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据说这家伙"熄火",以后,大臣们讨论给他安个什么庙号,忍来想去,还是"神"比较妥当,既不得罪当朝皇帝,又能刺刺这个千古奇懒的老立帝."神"嘛,从场面上可解释为"神气"、"神圣",私下骂他的时候,白然就成"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了.  相似文献   

11.
燕山脚下是宝地,山青水秀,物华天宝,因而历代统治者都愿在这风光秀美之地建都立业.历史上曾有"燕京八景"之说,"燕京八景",即是京师的著名风景胜地,亦称之为"京师八景",或由皇帝钦赐其名,或由文人墨客豪兴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以其"万历新政"践行了自身改革。清朝用《帝鉴图说》教导出来的皇帝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皇帝群,这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示出为政之道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以其"万历新政"践行了自身改革。清朝用《帝鉴图说》教导出来的皇帝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锐的皇帝群,这截然不同的结局,显示出为政之道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清初将蒙古各王公首领及回部伯克、蒙藏喇嘛等,分别按人数多寡编定班次,每年各以一班于年节时轮流入京朝觐皇帝,称"年班",这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朝贡制度。大小金川之战后,四川土司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才被纳入被年班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档案文献。是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清代的金榜原存于清朝内阁,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昭示天下。小金榜用于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全部金榜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钤用"皇帝之宝"。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大金榜,是科举制度终结前的最后一张"金榜"。这份世间惟一的"大金榜"高80厘米,长  相似文献   

16.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夏朝时期,古人以孟春元月作为正月,商朝时以腊月(十二月)作为正月,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以十月作为正月,汉朝初期继续沿用秦制.汉武帝时期,刘彻命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共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年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新年首日,也就是元旦.此后长达两千多年之间,中国直至清朝末期一直沿用此类农历纪年.  相似文献   

17.
<正>诏令文书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义所颁发各类皇命公文的总称,历代赋予诏命文书的名称、用途和程式不尽相同。清代的诏书、诰命、敕谕,上谕等均是皇帝的诏令文书,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圣旨。起初,帝王将相上通下达均可以用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诩"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朕",下  相似文献   

18.
嘉庆皇帝亲政后,在选拔人才方面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以德为先"用人思想,注重人才的操守德行,在惩戒和珅等贪腐官员的同时,大力提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王杰、朱珪、董诰等大臣,促使当时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为管理皇帝、后妃与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的饮食以及典礼筵宴等事务,在内务府下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顺治初年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合并为御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于王、大臣内特简.  相似文献   

20.
王澈 《历史档案》2007,(2):F0002-F0002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临终前一天,他任命八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额驸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为"赞襄政务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