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邵阳是沈阳手表厂的一位工人技师,他从小徒工干起,仅用两年时间就成为全厂质量标兵。通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屡克难关,创造出我国小精尖模具制造史上"三个之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称号。1955年张邵阳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76年,从农村抽调回城进入沈阳手表厂工作。进厂后,张邵阳开始跟着师傅做模具钳工。最初,作为新人的张邵阳只能干些零件磨研、修理等枯燥工作,而同时进厂的不少徒工都能独立制作模具,这让张邵阳很是着急,几次向师傅要求制造模具,但  相似文献   

2.
<正>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普通工人,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制造第一人的杨建华。1969年,杨建华怀着青年的理想,来到了沈阳鼓风机厂结构车间。当上工人的杨建华工作认真上进,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学习看图纸、放大样,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温习一遍,记扎实了才去睡觉。刚进厂时,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然而,杨建华却不满足只跟一个师傅学习,稍有空闲,他就到别的师傅那儿"偷艺"。当时,有关铆工的技术书籍非常少。杨建华将从师傅那儿  相似文献   

3.
<正>沈阳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的重型机器、矿山机械制造业的重要设计、制造基地之一,曾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出许多"全国第一"。沈阳重型机械厂(简称"沈重",解放后被称为"沈阳机械二厂")就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重型机器制造企业之一。沈阳重型机械厂前身为始建于1937年的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1948年沈阳刚刚解放时,只是一个工人几十、平炉两座的小厂。经  相似文献   

4.
<正>1969年9月19日,我国铁路第一台自动化养路捣固车在沈阳机车车辆厂研制成功。沈阳机车车辆厂生产的捣固车已在全国各大铁路局投入使用,深受广大筑路工人的欢迎,填补了我国筑路机械的一项空白。铁路线路长时间使用后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形或损坏。为了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延长线路各组成部分的使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履历,在他的人事档案中应有详细的记载。新昌热电厂工人王杏春的人事档案,是在他1995年1月调入该厂后才建立起来的,原先的人事档案在进厂前被遗失,厂前的一段工作经历,没有档案的记载。因此,工龄的计算、养老金的缴纳等事项受到了影响。而实际上,王杏春1989年7月浙江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合得利羊毛衫厂工作,直至调入热电厂。档案的遗失,给王杏春带来一些缺憾。1997年7月2日,王杏春来县档案馆。在人事局档案中,一张“毕业分配调配通知单”即证明了王杏春参加工作的时间。这对王杏春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证明,了却了自己的最大心事…  相似文献   

6.
我进厂20年,当了15年的工人。1985年从事专职宣传干事后,每年都有100多篇稿件见报,其中1/3都是反映基层工人和班组的消息和通讯。我喜欢到班组去,反映一线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去年4月,我到本厂工作条件最艰苦的清沙班去采访。一位工人说:“你是吹喇叭的,只报喜不报忧,不会真心为我们工人说话。”我告诉他,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但绝不等于只报喜不报忧。如果有困难,有意见,我可以帮你反映,帮你呼吁。通过交谈,他和其他工人同志谈了:“清沙工工作环境艰苦,既说明工人们艰苦奋斗,无私奉  相似文献   

7.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8.
<正>在沈阳铸造行业,提起张成哲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晓。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张成哲利用节假日大搞技术革新,被称为"革新大王"、"活着的孟泰"。退休后还创办闻名全国的沈阳劳模物业管理公司,为社会继续贡献光和热。1933年,张成哲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暖泉乡仁义村。1950年进入沈阳锻造厂当设备维修工人。人厂后,只有两年小学文化的张成哲从学徒工做起,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很快掌握了设备维修技术,还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层通讯员,立足在本单位的新闻沃土,随时掌握一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通过调查了解,搞清事实,为新闻单位提供稿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自己工作的天地里,未免划地为牢,许多随手可得的新闻,就会眼睁睁地白白跑掉,这是很可惜的。今年9月初,我去辽宁北镇一个印刷厂办事,无意中去该厂办公室看到一张奖状,是刚刚发给他们厂星一名青年拣字工的。这名工人才25岁,由于刻苦学习技术,他在辽西印刷技术拣字比赛中,压倒了18个县、市的对手,获得了第一名。这桩事实对鼓励青少年工人钻研技术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于是,办完事情  相似文献   

10.
<正>1953年,沈阳市变压器厂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开创了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自主制造大型变压器的先河。从此,被称为"工人出身的工程师——王凤恩"便和沈阳机器设备的制造革新紧紧联系在一起。王凤恩(照片中左二)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47年6月进入沈阳变压器厂当工人。入厂后,他从破厂房,旧机床起步,勤学苦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王风恩所在的沈阳变压器厂接受了制造第一台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面临暂时经济困难,大量工厂纷纷面临关停的境遇。辽宁作为新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不但没有被困难压倒,许多工人还纷纷参加了群众技术协作运动,而这项运动的发起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吴家柱。吴家柱,1927年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沈阳解放后,来到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工作。1961年,吴家柱参加沈阳市总工会举办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班,会上受到毛泽东关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启发,便和一起参会的林海丰、吴大有商最要合作攻关。经过一段时间刻苦钻研,他们将沈阳拖拉机厂手工研磨变成机械研磨,还解决了沈阳气压机厂磨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出门上街,刚一踏上公共汽车,就听到一位年轻的乘客向身旁的同伴感慨:“现在的报纸尽在骗人!”笔者听后,为之一震。我想,必定事出有因,就认真地听起他们的闲聊来。原来,发出感慨的是一位青工。前几年,他所在的企业决定选送十几名职工上电大、职大学习,但个别厂领导却利用职权,把自己当工人的子女以及关系户的子弟送了出去,学成归来,又全部转为干部。这事在职工中影响较坏,事后好不容易才被人们渐渐淡忘。不想,最近某报又重提这事,并且上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说他们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从前几年起,就先后选送了多少名工人上大学深造,又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厂一大批新工人相继进厂,他们几乎占全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批青年工人渴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便掌握先进技术。但是,由于基础太差,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又缺少参考资料,所以他们希望图书室能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这就给我们图书室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首先我们对这一部分青年工人进行了分析。这一部分工人虽然手中有初、高中毕业证,但实际上有的只有初中水平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图书室的现有藏书除了  相似文献   

14.
上大学时学的不是新闻,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踏上新闻之路。大学毕业后进入沈阳一家国有大型工厂,刚开始是实习半年,主要学习产品的技术与制造工艺等。正式上岗后厂里安排我到宣传部工作。然而与我想象中的宣传工作大不一样,并不是简单地写写画画,而是将我分到了厂报的编辑部。我本来应到宣传部其他岗  相似文献   

15.
安钢的通讯报道工作与热火朝天的生产相映成辉。连续5年被评为安阳市通讯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夫妻、兄妹、父子同写稿件的现象,在这个公司的第一炼钢厂是常见的事。1991年,这个厂开展了3次评选好稿件的活动,从车间书记到一线工人,纷纷撰写稿件,推动了宣传报道,也促进了学先进活动。动力厂有一份自己刻印的“厂报”——《动力  相似文献   

16.
某工厂分房的方案张榜公布了,职工们把它围了个水泄不通。总装车间的工人小胡使劲挤到榜前看了又看,在上百个名字中就是寻觅不到自己的名字。这时,忽听厂工会主席老刘在向大家解释:“由于僧多粥少,这次分到房子的工人都是十年以上工龄的,其他同志只好往后排了……”小胡不听还罢,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挤到工会主席老刘跟  相似文献   

17.
<正>中捷友谊厂建立于1933年,前身为日本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解放后,经东北人民政府接管重建后定名为东北机器五厂(后改为沈阳第二机床厂),1960年为庆祝斯洛伐克解放,被国家命名为中捷人民友谊厂(简称中捷友谊厂)。作为我国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中捷友谊厂不仅在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还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卧式镗床——T68型。建国初期,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之国外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我国机床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54年,中捷友谊厂接到任务后,便从几张从苏联获得的技术图纸开始了新机床的研制。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几名技术工人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卧式镗床的雏形产品——262型镗床,并于1955年小批量生产8台。随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调整与攻关,1956年终于研制出T68型卧式镗床,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台完全符合精度标准的卧式镗床。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T68型卧式镗床获得了大批量生产,到1962年,每月生产出的镗床已达13台之多。20世纪60年代,由中捷友谊厂研制生产的T68型卧式镗床作为机床界的领航产品行销全国,鞍钢用来生产无缝钢  相似文献   

18.
我厂在湘潭市郊,是一个只有二百多人的小厂。我于一九五六年进厂,先学车模、翻砂,后任考勤员和生产记录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工作中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总想学点文化。我除了积极参加厂职校学习外,  相似文献   

19.
《报刊之友》2010,(6):66-66
徐光荣(1941年6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辽阳人。1963年毕业于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沈阳低压开关厂夜大教师、工人、教育主管,《群众文艺》编辑部主任,  相似文献   

20.
新民晚报资深摄影记者夏永烈有一下“杀手锏”,就是“抓拍”。夏永烈当摄影记者可以说是一种“机缘”。他毕业于太仓师范,1953年分配到上海自行车厂。由于他爱好体育、热心群众体育,当上了厂体育协会主席。又由于他是个“工人秀才”,当上了厂报主编。1957年上海举办“报刊训练班”,罗竹风当主任,旨在选拔培训一批人才充实新闻工作单位。夏永烈在翌年进了新民晚报,由于他有“两手”,自然安排他当体育记者。 1958,黄浦工人体育场,夏永烈在球门底线处捧起了一只“蔡司120皮老虎”相机,对准带球攻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