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报纸版面编辑过程中,编辑时常会因为没有可用的新闻图片而犯愁.其实,这侧面说明了当今读图时代,图片在报纸版面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和不可代替,有时版面编辑对新闻图片尤其是优秀的新闻照片的渴求,胜过对文字稿的渴求. 可是,如果限于各种原因和条件,报纸某个版面实在没有可用的新闻图片,却又想追求新闻图片产生的效果,此时,编辑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在实践和学习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新闻强势导入、信息服务衔接、电子商务展开”是东方网的发展战略。网络应以“内容为王” ,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网站 ,做好新闻一直是东方网的重头戏。从2000年5月28日开通至今 ,东方网已使新闻24小时滚动推出成为现实 ,新闻日更新量最高达到1200条 ,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1条 ,基本实现了“新闻强势导入”的战略 ,“东方新闻”也树立了“及时 ,准确 ,全面 ,权威”的形象。但更新数量、更新频率仅是新闻强势的一个方面 ,东方网新闻中心在“新闻资源重组”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才是东方网形成新闻强势、树立权威形象的业务根本。…  相似文献   

3.
一、编辑总则 `强大、快节奏的编辑工作对于我们所撰写文本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新闻编辑是一项高价值的技能,我们一些最好的记者从事着编辑工作.每一个对新闻文本进行改动的人,都要对改动的内容负有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事实     
张连城 《中国广播》2006,(12):73-74
在新闻采访与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新闻与事实。这不仅是一个新闻业务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舆论导向问题。众所周知,新闻的概念和定义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引导着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肩负的是一项特殊的社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标题在互联网上的重要性,东方网对网络新闻作了相当研究。高国营先生提出:“当上百个新闻标题集中到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其它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如果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从‘新闻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  相似文献   

7.
《临沂日报》社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侯振岩,5年如一日,热心为驻军培训报道骨干,官兵亲切地称他是“军营育才编辑”。现已52岁的高级编辑侯振岩,从事新闻工作已有30个年头,先后发表论文、新闻、文学作品500余篇,30多篇新闻作品在国家级、省地级获奖,在当地新闻界有一定影响。1992年夏天,他到沂蒙山区的某部采访时,了解到部队报道人才比较缺乏,便主动与部队领导协商: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为驻军部队官兵培训报道骨干。5年来,他风雪无阻,先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部队4个培训点义务为报道人员上课2000余课时。一份心…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者同其他文字工作者一样,整天跟文字打交道,所以说,文字修养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新闻敏感,善于抓问题外,同时也应该有比较高的文字修养。如果一个记者发现了好的报道线索,却没有好的文字功夫,那么再好的素材他也写不好。从事新闻工作,无论是办报纸,还是办广播;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都应该力争做到语言通顺流畅、文字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每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最基本的要求。最近几年,我主要从事广播电台的编辑工  相似文献   

9.
高桦 《青年记者》2003,(10):35-35
在报纸崇尚两翼齐飞的今天, 图片编辑的地位也在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这对图片编辑们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报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闻摄影。在经济界, 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赚钱的项目是策划出来的”。美国《生活》杂志曾在新闻摄影史上创下了辉煌的业绩,这与他们图片编辑的高超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自己在图片编辑岗位上几年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要做好图片编辑,起码要具备“三只眼”。  相似文献   

10.
打好基础     
多年不接触新闻教育,要我写一些对新闻教育的意见,颇为着难.想来想去,提点建议:打好基础.新闻工作,不但辛苦,而且难做.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对各种复杂多变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他在工作中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如果没有锐敏的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他只好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传声筒",不能成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更坏一些,则可能成为"随风倒"的"风派"舆论家.为了将来能做一个"称职"的人民记者和编辑,趁在学校学习的大好时机,力求在政治上打好基础——学懂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对它深信不疑.最近看《天云山传奇》,印象最深的是罗群在遭受那样严重的打击以后的生活态度.他从哪里来的力量?是信念.他坚信:马列主义是真理,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天云山终将开发,对他的冤案终将平反.有了这样的信念,他才能经受常人所经受不了的痛苦,做出一般  相似文献   

11.
“人往高处走,如果你的报社仅仅是一个在这里呆5年后可以找到新机会的地方,人们当然会另谋高就。”《底特律自由新闻》招聘与发展版面的编辑乔·格瑞姆说。在小规模报纸开始新闻职业生涯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往往受到工作环境的局限而很难找到发展的机会。夜里加班,周末工作,一  相似文献   

12.
浅谈"把关人"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编辑之友》2002,(5):54-54
新闻报道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选择受到媒体定位、受众需求和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列文首创"把关人"这一名词,用来表明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功能.媒体把关是一个有组织、环环相扣的过程,而编辑在整个把关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他直接决定稿件的刊发与否,因此,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乃至整张报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记者最怕的是没有新闻可报,面对每天的任务.没有比无新闻可报更让记者头痛的了;新闻媒体的编辑、总编辑们也一样常常为缺乏有价值的新闻而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土·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这个事例说明,新闻敏感对于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  相似文献   

15.
某报曾经刊出过一条"本报记者"撰写的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强调未批准国外公司在国内投资办烟厂>.而消息中报道的主要内容则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今天郑重宣布,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国外烟草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办烟厂."显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中国境内"是准确、严谨的,消息标题中编辑所采用的"国内"是不准确、不严谨,存在着政治性纰漏的.  相似文献   

16.
每日清晨,新闻部头一个登场的人物是日班值班编辑。7点钟一到,他便步入办公室,径直走向电讯自动接收机,首先流览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和当地通讯社前半小时传来的最新消息。如果没有发现需要紧急召唤采访人员的新闻线索,他便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在接下来的值班时间内,他每隔15分钟察看一次电讯记录。如遇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值班编辑有权在任何时间中断正常的节目播出而穿插紧急新闻报告。当然,中断正常播出非有震撼人心的非常事件不  相似文献   

17.
陈英 《编辑学刊》2002,(1):45-47
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化确定了新闻编辑的特有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编辑担负着信息的决策、选择、优化和表现等工作,这一系列使命使得新闻编辑在媒介活动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扮演着"中介"的角色.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和媒介特征密切相关的特殊劳动,新闻编辑角色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有了一些新的转移和拓展.  相似文献   

18.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9.
我赞成一位新闻界同行的说法:“衡量一个记者、编辑的水平高低,要看他会不会写新闻评论,或者说有没有评论头脑。由此推论,一个有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如果也能有点评论细胞,或者经常磨磨笔头,那么他一定会受益终生。在迈进这一新的领域的入口处,有本书可以给我们当“向导”,这就是《怎样写新闻评论》。该书的作者于宁、李德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近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