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一种新视角: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技术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开设和与基础教育学科进行整合。把经济学引入教育技术学并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得出教育技术学在中国发展中的误区。本文从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在应用中的问题,从经济学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原理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的就业状况。通过这些研究,使教育技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能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环境中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机、意志和成绩的整合理论(MVP)在宏观动机模式ARCS(Attention,Releve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基础上发展而成,它囊括了动机意志模式中动机和行为的各个行动阶段——从目标确定到意志行动再到目标实现,有效地解释了从愿望到行动的进程。MVP还吸纳了行动控制理论、动机意志模式、阿斯特累特纳和威斯纳的多媒体与动机整合模式以及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使动机加工成分得到了重新定位和补充,因而与ARCS相比,MVP更有利于综合地解释动机、意志、学习和成绩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有利于进一步支持有关的理论构建、经验研究以及使用策略的开发与验证。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学习行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多媒体学习研究领域。多媒体学习过程中的浏览行为、检索行为和阅读行为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三种学习行为,可以促进多媒体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与深化,改进多媒体学习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培养学习者的多媒体学习能力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浅谈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意志可以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意志的养成,可有效促使学生根据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和自己的语文学习行动,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语文学习任务。语文教师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语文课堂学习、语文活动课程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志,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绝大多数人在读书的是侯都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强.内在动力不足;因而意志不坚定而学习缺乏持久性.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特点,来探讨与学生学习关系十分密切的三个问题,希望现代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 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子》2004,(9):43-43
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有时我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贝多芬  相似文献   

8.
学习意志是指学生为了达到预定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并持续付诸努力行动,从而实现目标的意向性活动,其本质是学习主体自我经验的创造。学习意志的生成过程与其对学习活动起作用的过程是同一的。学习意志能够催生学习的意义感,强化学习的自我感,提升学习的效能感,是促进深度学习,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的关键动力机制、精神力量和维持系统。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表征主要在于学习过程中犹豫不决、反复无常、思考固着、情感萎缩的消极状态。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课堂教学需要确认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激活学习内驱力;渗透挫折教育,锻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加强归因指导和情感补偿,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自我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关怀。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从榜样树立、强化积极心理、抑制消极心理、习惯的培养四个方面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和果断性等意志品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化东 《现代教育技术》2006,16(5):12-14,33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实施建构性、情景性教学,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学习共同体,探讨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正步入数字化时代,学习和工作所需的大量信息来源于网络上的多媒体.但是,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相同的多媒体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主要从思想认识、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方面,阐述考虑认知风格的多媒体教学.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学习研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起源于教育领域之外的多媒体学习责源(像光盘和网络)大规模涌入之前,关于多媒体对学习的影响方面的实验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尽管研究的结果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前两代多媒体研究帮助我们确定了影响有效多媒体设计的要素。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结论.评述了每一代多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研究方向以及不足之处。论文还讨论了已经开始受到人们关注的第三代多媒体设计和学习研究新动向,也提出了若干未来发展趋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科学的人才观的重要内涵。两者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决定发展。通过多维课程视角审视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规律的"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必要性和评价机制,指出"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发挥大学生个性和教师成长两者互促发展互携进步的有效单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网络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多媒体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情绪因素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实验与准实验研究,探索在使用颜色、形状、拟人化等多种视觉元素设计的学习材料中,视觉情绪因素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结论尚存争议。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视觉情绪设计影响学习效果的31篇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进一步从学习材料呈现步调、学习者学段和实验时长三个调节变量的影响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视觉情绪设计能够促进反映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保持成绩、理解成绩和迁移成绩的提高;不同呈现步调、学习者学段和实验时长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得到的启示:多媒体学习材料中使用饱和、高亮暖色、图片及拟人化设计,对于多媒体学习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益。最后,在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多媒体学习情绪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个人特质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考虑学习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对国内外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研究的整理,发现除了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外,学习者的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和先前知识等也是影响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以往的研究做一简评,以便更好地指导多媒体教学。  相似文献   

16.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凡茂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78-81,87
泛在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文章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将多媒体网络教学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课外自主学习系统以及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期冀实现英语教学的大课堂、浸入式的全方位时空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从Reid的感知学习风格角度,按照Moore的交互分类标准,针对网络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学习者感知学习风格和交互倾向性,旨在对学习风格和交互倾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其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法,使用定量和定质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即对定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相关关系统计处理,对个人半开放式访谈、参与性观察,以及网络多媒体外语学习周记等定质数据进行归纳法的描写性分析,以求推断提出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工科外语学习者学习风格趋向动觉型和体验型学习风格;交互方式的心理需求明显趋向为师生交互;群体型学习风格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体验型学习风格与师生交互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四种学习风格与三种交互类型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研究是由基本假设、学习科学、教学科学和应用领域构成的严谨科学体系,是一门扎根于理论的循证科学,其最终落脚点在于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和优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是多媒体学习科学研究重要的实验场和应用领域,梅耶及其同事紧紧抓住数字化学习的内涵,提出了基于信息获取的接受学习、基于反应强化的训练学习和基于知识建构的引导发现学习三种层次递进的学习方式。在这三种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中,多媒体原则、一致性原则、接近原则、人性化原则、分段原则和前训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而辅助性示例原则和训练原则则非常适用于以程序性知识为焦点的训练型数字化学习。在以问题解决为焦点的引导发现型学习中,游戏与仿真型学习和网络在线协作学习最能体现问题解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ed multimedia learning principles beyond the lab to an ecologically valid setting (homework). Eighteen information cards were used to perform three homework tasks.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learnt from single representation (SR) cards that presented all information as printed text. The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MR) group students received the same information, but each card contained either printed text or an informationally equivalent graphic such as a chart or graph. The MR group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R group students on accuracy of their homework answers and on subsequent posttest retention and transfer, and used more information cards while learning. The improved MR group students' performanc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wo alternative possible explanations – the nature of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