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机械制造行业以传统制造技术为主,但是,现代制造技术正在迅速取代传统制造技术,掌握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伴随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转变对产业工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业人员素质上都有新的要求.因此,为生产现场输送既懂现代制造技术,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工艺技术人才,正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制专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前景.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制专业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侧重点偏向知识难度降低、知识覆盖面减少,但基本教育教学方向没有大的改变。注重素质培训,建立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现代实习基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与科研生产并重,造就新一代师资队伍等措施是新时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下面介绍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技能,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工装设计、CAD/CAM技术应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编程、操作、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实质上是通过仿照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输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和普通高校一样不断提升本校的教学水准,为了达到这样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对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提出适合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就不能停留在知识理论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拓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本文以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分析情境式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论高职专业技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福洪 《职教论坛》2007,(3X):37-39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与龙头是技能建设,与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截然不同。充分认识技能建设的意义,明确技能建设的主要环节,了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其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普通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有明显地不同,具有鲜明地特色。提出用动态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是符合高职特点的,通过整个模型的动态管理可以使专业建设更趋合理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是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技术主线课。它主要包括机制专业的专业课内容,即包括整个机械制造专业技术的刀具、机床、夹具和机械加工工艺等。文中针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机械制造专业是传统专业,为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提出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制专业教学改革的体系、内容、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70年代微型计算机技术普及和广泛应用以来,传统的制造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制造技术已成为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综合应用信息、材料、能源、微电子、控制、环保等高新技术、现代系统管理技术以及研究、改造传统过程及其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适用技术的总称。制造技术的这种划时代进步,对机制专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教师,必须面向世界,面对企业,加速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制造技术的发展态势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飞速…  相似文献   

10.
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目前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中职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或中级专门人才,高职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高新技术设备的操作人员。目前,高职学制主要分为三类: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和招收对口中职毕业生的三年制高职。各种学制都有其优缺点,各种高职专业都有其最佳的适用学制。2001年,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组建了“机械制造”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中、高职教学衔接研究课…  相似文献   

11.
宁朝阳 《职教通讯》2015,(23):12-13
针对目前湖南省装备制造行业的现状,结合省内高职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提出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立足服务区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优质高效培养。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普通高校越来越多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并对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进行调整,加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常江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65-66
机械传统科目训练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优化和加强传统训练科目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机械工程实践训练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机械制造高级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多数高职还不能真正与企业实现产教结合、互利共赢,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强。借鉴先进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相关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东莞制造业发达,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急需高校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两个维度探索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对服务区域制造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以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应从四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管理,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筱琴 《职教论坛》2002,(22):26-27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经济发展趋势,明确社会和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还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和辅助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前提。由于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切入点,是沟通社会经济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合理规划专…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1999年2号文件《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制度性创新,涉及办学体制、经费投入、计划管理、就业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目前制约普通高校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就是办学体制与机制问题,所以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本科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本科高校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自1999年2号文件下发以来,本科高校纷纷举办高等职业技…  相似文献   

18.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广泛的调研为基础,针对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组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通过优化专业结构与内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完善专业群保障机制,实现了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高效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开始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各类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了数控加工专业。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数控实训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高职思政教育是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求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因此,高职思政教育也要响应国家的需求,把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合到高职思政教育中。本文将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工匠精神如何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