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重无知     
没上学读书前,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进了校门读了书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随着学习年限的延长,读书的增多,我们常常感到头脑在充实起来。可再进一步博览群书,我们却又感到自己的无知,而且是个大无知。难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惟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无知。对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DNA、纳米技术等问题,北京某大学近百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完全回答正确的只占20%。一调查公司对北京几个区的常住居民进行科技素养调查,结果是没听说过,或听说过但不了解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如克隆、信息高速公路、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无土栽…  相似文献   

2.
无知的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无知也是—种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知道自己有知识,并利用这种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无知的力量在于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且还把无知当作有知,从而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正>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但如何探索这未知的世界呢?态度十分重要,一句简短的"不知道",虽然看上去有些无能为力,它却是通向开阔领域的钥匙,它能引领我们从"无知"到"知",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化作前进的动力。从"无知"到"知",首先要有探究事物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黑格尔曾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4,(9):4-5
<正>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名叫"收获"的孩子。或许你从不知道她的存在,只是在自己有所成就时会情不自禁地大笑;或许你早就发现了她,所以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换取这个孩子的幸福。无论如何,她存在。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认为,付出后得到才是一种收获,丢失后找到才是一种收获,无知后明白才是一种收获,但很少有人觉得付出却只换来失败也是一种收获。每当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5,(1):14-15
<正>数学为牢,文作锁;英语持刀,路难过;文综理综马前卒,只把青春泪雨落。总是被动地"向往"着自己的未来,走在不愿意行走的路上,拿着早已被别人编写好的人生剧本,一句句地念,但我们仍旧渴望突破,以摆脱家长、老师和社会为我们制定好的规则,用心演一出自己导演的人生"话剧"。渴望走自己喜欢的路,渴望挣脱一切束缚,这是年少轻狂的无知可笑吗?是不遵古礼目无尊长的愚蠢吗?我只知道,青春,  相似文献   

6.
当无知来临的时候,对许多人而言恐怕是"不知道"有多少羞赧.儿时羞于全班同学的注视,说不出一声"不知道";青年时当着恋人火热的明眸,更是羞于说出"不知道";中年时在儿女仰视的眼神里,"不知道"终究是再也发不出声.  相似文献   

7.
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宣称唯一真正的知识就是知道自己无知;400多年前,培根警告:当心我们被自己思想的丝线丝丝束缚;40多年前,哈耶克告诫:人类应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但人类并未在大师们的呼吁中,变得谦虚起来,反而自以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而日趋自负。塔勒布的《黑天鹅》一书,再次深刻警示了人们如何受害于自己的无知,以及如何受害于对自己无知的无知。  相似文献   

8.
学习随感录     
俄国作家托尔斯太曾把一个人比做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这就告诫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要谦虚。一个人本事再大,但如果自恃高明,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那他就必然脱离群众,到头来是没有不跌交子的。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也是这样,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在学习的征途上,谁如果自满自足,停顿起来,不求进取,那他就必然倒退、落后。这种人缺乏自知之明,陶醉于自己的已知,拒绝了解和虚心学习自己尚且无知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相似文献   

9.
女儿小时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托儿所里,都是一个懂规矩的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孩子懂规矩,并不代表孩子没有个性,有个性与不懂规矩是两回事。我们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个性”却莽撞无知、没有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每一个历史学家都会同意: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它是什么样的探讨,我还不去过问它。问题在于,总地说来它属于我们所称的科学,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并试图作出答案所依靠的那种思想形式。重要之点在于认识,一般地说,科学并不在于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收集起来并把它用这种或那神方式加以整理,而在于把握我们所不知道的某些东西,并努力去发现它。耐心地对待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对于这一目的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但它并不是目的本身。它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手段。它仅仅在新的整理对我们已经决定提出的问题能给我们以答案的限度内,才在科学上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科学都是从知道我们自己的无知而开始的:不是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无知,而是对某种确切事物的无知,——如国会的起源、癌症的原因、太阳的化学成分、不用人或马或某种其他家畜的体力而抽水的方法。科学是要把事物弄明白,在这种意义上。历史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1.
狂而不直     
片段选读一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译】孔子说:"狂妄又不直爽,无知又不老实,无能力又不可信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注】朱熹《论语集注》:侗,无知貌。愿,谨厚也。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有时讽刺一个人浅薄无知时会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其实, “天高地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人类现在依然不知道宇宙有多大,对于“地厚”的准确了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儿童观是瞧不起儿童的。在传统的观念里,儿童是"乳臭未干"的"小黄毛",幼稚而无知。对这些孩子,成人要么不去理会,要么用暴力来修理他们。民间不就流传着三天不打,上房摸瓦之类的格言吗?这是对儿童的误解、小觑甚至侮蔑。儿童是有他自己的智慧的,我们中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甚至认为那些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像一个孩子。印度的圣雄甘地也认为儿童有其自己的智慧,他讲:"如果我们不耻下问,我们可能不向学者而向所谓无知的孩童学习最重要的生活之道。耶稣说过最伟大的真理是:孩童嘴里出智慧。我相信这话,因为我亲自观察过,…  相似文献   

14.
"无知者无罪"意味着行为者由于无知可以对其行为选择及其结果不承担责任。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无知者无罪"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失。这种观点或许可以从苏格拉底关于"无人自愿作恶,作恶出于无知"的命题中找到根据。按照苏格拉底的阐述,"作恶出于无知、明知而故犯"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作恶并非真的纯粹出于无知,"明知而故犯"的现象是存在的。通过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科学命题,"无知者无罪"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作为道德命题,"无知者无罪"的合理性根据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认识你自己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特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你认识你自己吗?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认识我自己,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大约在苏格拉底40岁那一年,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神殿里求神谕。朋友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神谕答复说没有。苏格拉底听到这个消息,大惊,这怎么可能呢?于是,苏格拉底到处访问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政客、诗人、手工艺人。结果他发现,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专长而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无知。于是他明白了:我起码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们却以不知为…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前一段时间的疏于读书,让自己有了下笔局促、口中语涩、面目可憎的感觉,真不能不读书。不断地读书学习,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才会发现平时自己对很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依然是浅薄无知的,完善与修正后,才有可能开始  相似文献   

17.
吴友智 《中国德育》2007,(12):47-48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教育学老师问我们:"上课时,假如有学生突然问你所不知道的问题,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如果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从何谈起?于是老师传授我们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复学生另一位老师则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说说看?"转移回答对象,然后老师在学生众多答案中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我们都抚掌称妙,这两种方法既掩饰了老师的"无知",维护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  相似文献   

18.
<正>在观心的过程里,永远都有一个好消息伴随着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我很无知;好消息是:我发现了我的无知。坏消息是:我错了;好消息是:我发现我错了。坏消息是:你不爱我;好消息是:我发现了你不爱我。观心的重点不是心怎么样,是不是至美至善,是不是让自己满意;重点是"正念"与"觉知",是"观"与"发现"。无论我们发现了什么,"发现"本身就是成就。修行就是去发现,然后才谈得上对话。总之,每一个坏消息后面都一定跟着一个好消息。而最坏的坏消息可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集中论“美”的名篇,《大希庇阿斯篇》最终没有得出关于“美”的任何定义;而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也未能等来期待已久的戈多先生。同样是无结果的作品,它们在思想性上既存在某种同一性;而又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有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自知自己无知)精神贯穿始终,体现了意识的自觉自律,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后者却以“无知自知”(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搅乱、否定一切,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使思维呈现断裂、无序和僵化,最终只能由无限狂热的主动陷入无限消极的被动。  相似文献   

20.
她知道,悔恨的泪水永远也无法洗涤掉自己曾经对母亲的伤害。那一刻,她才明白,做环卫工人的母亲是最伟大的,而卑微的则是无知幼稚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