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中学生作文时苦于言之无物,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开头,如何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于是害怕作文课,害怕写作文。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水平,可以从以下四条途径去尝试:一、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积累写作的材料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只有靠细心的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和题材,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的角度看,必须培养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习惯,养成处处事事留心观察,  相似文献   

2.
1.在观察中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3.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作文部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则短语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写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写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二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他们爱写.材料贴近实际,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写作训练的效果才能更好.然而,贴近实际的材料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积累:激发兴趣靠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强 《华章》2011,(16)
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而这些材料必须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也只干巴巴,没有生动和通顺的语言,主要原因是作文与生活脱节,教师没有在指导前让学生"一文一察",即先通过活动、绘画、参观、游戏,或对文本作细致观察、体验,所以,要培养学生爱写作的良好习惯,必须让学生有题材,有内容可写。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作情境,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活动、导学自察,画画、表演、游戏、讨论交流,写好文章后,展示、表扬。这样学生才能对习作有信心。久而久之,逐渐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8.
学生要顺利地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才能用头脑去加工、创造,也才能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9.
陈丽星 《学周刊C版》2014,(4):184-185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也只干巴巴,没有生动和通顺的语言,主要原因是作文与生活脱节,教师没有在指导前让学生“一文一察”,即先通过活动、绘画、参观、游戏,或对文本作细致观察、体验,所以,要培养学生爱写作的良好习惯,必须让学生有题材,有内容可写。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作情境,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活动、导学自察,画画、表演、游戏、讨论交流,写好文章后,展示、表扬。这样学生才能对习作有信心。久而久之,逐渐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千方百计地创造趣味的、欢快的、充实的生活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引导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睁大了双眼去感受,用心去体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有效地观察,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和写作经验,这样才能使其写出的文章充满个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特别是中年级的积累训练,不但是积累语言的开始,而且是习作中的重要转折阶段(从写话到写段的飞跃)。因此,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必须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有序、有法、有趣地去积累写作的材料,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爱上写作,真正地愿意与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作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又描述着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抒发着对生活的种种情感.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体验和反思.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将写作与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教学回归生活,通过体验和感悟生活,让学生们不断思考和创作,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育创作情感,以作文形式描述生活、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3.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是如此,没有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作文便会言之无物、言不成文。那么,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积累掌握?笔者认为,生活是写作最大的素材库。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读生活这本大书,让他们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和人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当对生活之书阅读"破万卷"时,学生笔下自然就"如有神"了。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文字能够真实地、具体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与感受。一篇好的作文,题材的选取至关重要,只有材料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才能使学生将写作当作是情感的宣泄,真情流露,从而真正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观察和捕捉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不断创新构思,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无话可说”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1.观察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和引导学生在观察积累上狠下功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材料缺乏的根本途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应停留在对一般事物的即兴观察上,而要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某一事物。比如在讲授《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一个熟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指导小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只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必须从丰富学生的生活 ,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入手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材料。指导观察 ,积累材料。 观察力是学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学生一般生活单调,见识较少,每天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渡过,除了课本外,课外阅读面狭窄,导致"作文"最让众多学生头痛。如何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中提高作文能力,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问题。一、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土壤。引导学生步入生活,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1.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能有话可  相似文献   

18.
史亚美 《考试周刊》2014,(94):49-49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只有从写真话开始,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新意。由此可见,最好的作文素材来源莫过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所以,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但针对生活阅历较薄弱的学生现状,如果单从学生的直接生活中挖掘并积累写作素材似乎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发散思维努力挖掘写作的第二甚至第三源泉以获取多  相似文献   

19.
《教师》2009,(16)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面对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缺少深度和章法.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在生活中找不到素材,写作与生活脱节.语文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教材范本,寻找生活的影子;利用自然画卷,寻找生活的景点;利用社会舞台,寻找生活的哲理,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积累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0.
卢俐霞 《中学文科》2007,(10):72-72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而观察则是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准确的表达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处处掣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记录下来,随时积累。[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