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话语主体的话语权力特点1.学生失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传统课堂的写真。学生是课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解构和建构。解构:从了解话语霸权的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权力关系这个社会学本质入手,探明其表现(显性话语霸权和隐性话语霸权),其危害(失语现象和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并对话语霸权现象进行重新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解构和建构。解构:从了解话语霸权的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权力关系这个社会学本质入手,探明其表现(显性话语霸权和隐性话语霸权),其危害(失语现象和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并对话语霸权现象进行重新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4.
高袅 《吉林教育》2008,(8):14-1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始终控制着话语权,学生处于失语状态,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消解话语霸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玛丽·凯文·蒂龙是尤金·奥尼尔的名剧《长日入夜行》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女性,她扮演着"瘾君子"、"疯女人"的角色。剧中的她生活在父权意识形态下,她试图自觉地履行传统女性角色的规范和标准,承受着男性话语霸权下的角色冲突和心理失衡。她不停抱怨但却如同失语。这一切,都需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6.
正"失语"原义是指不会说话。它分生理性失语和社会性失语。生理性失语一般是指大脑的语言中枢受到了破坏,从而失去了语言能力。社会性失语往往不是不说话,而是他们的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是自己想说的话。这是本文所说的"失语"。"被失语"则是被动式的失语,非本人所愿,是一种"被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交点就是权力关系问题,基于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这种行为中是不平等的,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锋,胜负关系显而易见。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文化翻译策略,解构翻译中的"文化霸权"行为,搭建后殖民语境下合理化翻译的平台,以便使"失语"的异质文化在与强势文化交往中发声。本文在论述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如何合理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论是否患了"失语症"讨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中国当代文论有没有全面失语;若失语,原因何在;当代文论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无必然联系,对"失语症"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9.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话语主体的话语权力特点 1.学生失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 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传统课堂的写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意识更理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并在这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等对各种教育影响进行筛选、加工、吸收.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失语"指的是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在关键时刻该说不说,或说而无效,课堂缺乏有效引导,最终形成学生话语霸权的课堂现象。失语的实质是教师主体地位的失落。倡导多元解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然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常常出于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目的,而将自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葛兰西理论的核心思想。本文简析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的“市民社会”、“知识分子”等概念以及它们与“文化霸权”的关系,进而简述了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客观描述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对黑人和其他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本文试图探讨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文化霸权对黑人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乔治·莫德尔斯基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派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论点旨在为“中国威胁论”张目,文章对这一论点在新世纪的可行性提出质疑,认为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和国际机制将增加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扩大其利益面,从而消解这种“规律”,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关系走出历史的循环。  相似文献   

14.
“重写文学史”提出后,文学界掀起了“重写”的热潮。回顾这20多年来的历程,“重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盲点,如:“重写”的文学史,依然是某种话语霸权影响下的产物;几乎不包括文言和少数民族文学;左翼文学和晚清文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删减与忽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发展以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为主要动力,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克服阻碍其发展的"文化霸权"、"文化割据"等因素,使人类文化在不同国家、民族、社会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体间得以良性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话语霸权的建构经由言论,辩论和修辞获得。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话语的解构作用,强调“去中心化”,挑战并剖析主导话语霸权。结合后结构主义与话语霸权理论,剖析了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2010年年度人权与法治报告英文版的涉华话语霸权建构模式。研究显示CECC通过词汇的重复、被动语态、对偶、对照、头韵、拟人等语言和话语手段,把中国政府置于话语低地,制造单方话语霸权。CECC涉华话语霸权建构模式应引起我国的重视及警惕,但仍具一定价值,可作为我国政府建构国际话语主动权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春秋中期,晋国灭虢吞虞,占领崤函后,形成了"西向足以制秦,东向足以争霸"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以东进图霸中原为基本国策的秦国犹骨鲠在喉,必欲取之。双方因此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渭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焦点是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山的控制。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秦晋"河西之争"因晋献公灭虢吞虞,占领崤函而起,崤之战则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战役。"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成为此后关塞驻防和函谷关建关的先声,也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崤函天险及崤函古道在春秋秦晋"河西之争"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简析冷战后的美国文化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国运用文化这个“软权力”与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起,共同构筑其世界霸权。其推行文化霸权的手段主要是借助网络和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传播其价值观。在全球化时代,自觉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国文化主权,将是世界各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教育中,话语权对教育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话语者的意志力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中形成话语霸权,共同的期待行为是“利益”和“暴力”的语境生成,对教育教学环节进行话语形式的控制是“利益”与“暴力”的表现形式,制定教育活动中的话语权是实现话语者意志力需求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