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庆成从小就喜欢泥塑。初中毕业在家待业,自己便玩起了泥巴,搞起了泥塑。虽然没有老师,也没有见过别人怎样捏,但他一心想捏好,越捏越爱捏,不管捏得像不像,天天捏,一捏就捏到深夜十一、二点。捏好的泥人头像堆满了家里的柜盖和窗台。1966年,于庆成回乡务农。白天上工休息的时候,他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捏泥人,开始干活了就把捏的人头随手藏在草丛下或地头边,等收工时再带回家。一天干活下来精疲力尽,但晚上的时间却从不舍得浪费。就这样过了整整十个春秋,庄前庄后,田头地边留下他练习捏的泥人头像不计其数。捏得多了,也就捏出了…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6,(2)
正旧时,镇江城郊及东乡、南乡一带民间建房造屋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民俗现象,即瓦木匠掌尺师傅会一边劳作,一边说出一连串的"吉语喜话",以示向主家道喜贺吉。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说喜话",又叫"说好"。过去,镇江民间建房造屋,大都聘请苏北扬州、江都手艺精湛的瓦木匠师傅承建。他们在建房造屋时擅讲"吉语喜话",久而久之,建房造屋"说喜话"的习俗,便在镇江城郊及周边农村传开,并传承给土生土长的镇江手艺人。听健在的老瓦木匠师傅讲,镇江建房造屋"喜话"一般  相似文献   

3.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有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凝聚着艺人们智慧的结晶,饱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其简单、  相似文献   

4.
民间艺人,是指民间从事各种专业艺术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农村民间艺人,俗称“呷鬼咯”。主要是指农村那此从事红白喜事吹吹拉拉、打打唱唱的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  相似文献   

5.
南宋戏剧俑     
南宋戏剧俑陈根远(摄影:罗小幸)在宋代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都市有很多称为"瓦子"或"瓦肆"的自发的民间娱乐场所。艺人在瓦子里用栏杆围成一块块场地进行商业性演出。这种场地称为"勾栏"或"游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有勾栏五十余座,...  相似文献   

6.
樊森  黄劲伟 《寻根》2013,(2):42-45
影戏,俗称皮影戏,又叫“影子戏”“驴皮影”‘‘纸窗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现传奇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极富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在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7.
漫话中秋节     
《滇中文化》2006,(3):21-23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之夜,明月似镜,大地如洗,丹桂飘香。正是:“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此时,阖家欢聚,席地而坐,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着月饼、瓜果,岂不美哉乐哉!  相似文献   

8.
门神,指护门之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的神祗之一。在我国,门神信仰源远流长,自周代起就有了“祀门”的记载。千百年来,门神威风凛凛地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接受着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祭祀与崇拜。  相似文献   

9.
坦桑尼亚的耍蛇艺人李有观译耍蛇,是坦桑尼亚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技艺。来自苏库马族的耍蛇艺人被人称为“巴耶耶”。在节奏铿锵、和谐动听的鼓乐伴奏下,巴耶耶挥舞毒蛇,动作惊险。那些碗口粗细的大蟒和细如嫩竹的小蛇在耍蛇艺人的指点下,点头弯腰,左盘右旋,翩翩...  相似文献   

10.
王炳毅 《寻根》2007,(1):137-138
一 江南名城无锡郊外的惠山上,宋代著名词人、文学家秦观的墓园早就修葺一新,松竹环绕、花草点缀,成为太湖畔惠山风景区一处人文景点。秦观墓曾长期湮没无闻,它被发现是在24年前。1982年深秋的一天下午,著名的美籍华裔记者秦家骢和他的姐姐秦家英在惠山山麓丛林中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他们的远祖秦观的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