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  相似文献   

3.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③ 送客楚山孤④。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⑤ 。注 :①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 ,唐时改称芙蓉楼 ,遗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辛渐 ,作者的友人。②吴 :镇江一带古时属吴地。③平明 :清晨。④楚山 :辛渐去洛阳应经淮南地区 ,淮南古时属楚地。楚山即指江对岸的山。⑤冰心 :像冰一样明洁的心 ,喻心地光明磊落。玉壶 :喻品德的洁白无瑕。【新读】这是一首送别诗 ,艺术构思新颖 ,诗人的个性也很鲜明。从诗中看 ,送别是在清晨 ,但首句却从昨夜写起。秋雨连江 ,寒冷萧瑟 ,整个吴地被笼罩在一片凄寂之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二首之一,我觉得课本注释中有不妥之处,特申拙见如下: 一、第178页注释⑦说:“[吴]指镇江一带的地方。下一句中的‘楚’也指的是这一带”。这是含混不确的,会影响对诗意的正确理解。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洲丹阳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可知芙蓉楼应在古丹阳西北角。丹阳即今江苏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紧南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江苏镇江的芙蓉楼赠别辛渐去洛阳的诗,是唐代传诵一时的名作。  相似文献   

6.
《江雨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得最晚同时又是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大历五年(公元七七○年)。前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论说:“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这首诗涉及到的人物有三个。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安史  相似文献   

7.
《芙蓉楼送辛渐》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昌龄,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年不可确知。他自云家境“久于贫贱”。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  相似文献   

8.
[原诗]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似文献   

9.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赏析]他乡遇故知,好友异地重逢,本是人生一大快事,为何杜甫以叹息出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诗句次序与正常的次序是不一样的,只有理清了诗的次序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首先,这首诗的整体就是个倒装。应该先是见到李龟年,后是回忆当年,应该先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有回想“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诗却写回忆在先。写相逢在后,先写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后  相似文献   

11.
<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未被充分研究的杰作,且颇有歧义。《读杜心解》引黄鹤注曰:此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说:“抚今追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都解作个人伤感之情,而未详言感慨之深意为何,这是不够确切的。王嗣奭《杜臆》云:“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则是忽视了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心情,成了一种抽去了作者人格的肤浅串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七绝中的佼佼者,一千多年以来备受人们欣赏,修辞技巧的综合运用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对偶互文“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不仅是一组工整的对偶句,  相似文献   

13.
李新 《初中生辅导》2006,(13):17-19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公元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的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享有不纳税、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三十五岁以前,正当开元盛世,杜甫从小"好学"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地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14.
《江南逢李龟年》不仅仅是一首"怀旧诗",诗歌以私人之谊进入时光隧道的做法,也区别于"大历史""大时代"的史诗。诗歌的中心场景是与"歧王""崔九"共度的过去时光,但是这个人生的断片没有得到故人的指认,因此断片所代表的人生、时代以及可能开拓的想象空间,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诗人以人生的断片为信物,试图将过去与现在连接,但是过去被质疑,存在也被否定。诗歌的意义因此得以凸显:如何确认我们的过去?如何确认生命的存在?这是诗人对存在的质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从日常小事中表现重大的主题。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有这一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大历五年(770)的四月间,诗人已是59岁了。人老思乡,杜甫经过十余年战乱的飘泊,从蜀地出发,取道长江,返回故乡洛阳。可是船行到潭州(今长沙),因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16.
分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文章大多是介绍时代背景与创作心理,把诗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之中。但这仅仅属于解读层次,可帮助缺乏历史常识的读者了解作品内容,对于作为语言艺术的诗,真正的赏析应关注诗人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7.
18.
据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杜甫这首诗是代宗大历五年(七七○年)暮春在潭州所作,这一年杜甫已经五十九岁,历尽艰辛,老病穷途,距他去逝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说:“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也。”王嗣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诗的内容主要是称颂李龟年歌声的美妙。由于在潭州又逢上了李龟年,欣赏了他的歌,纵使是令人伤春的落花时节,也叫人感到是“好风景”,他的歌声不仅可以“令愁者欢,闷者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前人推崇之至。但“自古才命两相妨”,诗人在政治道路上却一生坷坎,两次被贬,再历遐荒。就在两次贬谪的中间,大约开元末、天宝初,他曾受任为江宁丞。“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送韦十二兵曹》)。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感伤的。在一个秋天的雨夜,诗人登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寒雨萧萧,大江夜流,饮酒送别,直到天色渐明。离意别绪,他乡宦情,一齐涌上心头。诗人援笔成篇,写下了传诵千秋的七绝名作《芙蓉楼送辛渐》(选人初中语文第二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相似文献   

20.
人生大部分的时间是站在过去而不是站在现在或将来以遥望未来,甚至更多的人是驻足过去、审视过去。诗歌也不例外,回望、追忆、缅怀过去成了历代文人挥之不去的叙述母题。正如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所说:"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