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9):133-13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对于如何做到这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都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都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小学品德与生活要加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不能理性化地过重灌输,而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行为环境,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生活。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快乐成长。就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朱彩琴 《山东教育》2013,(11):53-53
《品德与生活》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是以说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致力于创设全新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而我们的新课程就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而我们的新课程就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5.
1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现状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位教育专家说:“德之重,人之魂”。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何等重要。然而,很多乡村学校基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直面生活,回归生活,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与生活进行对接,让学生获取道德体验,是切实提高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就有凡事要从娃娃抓起的说法。那么,提高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也就必然要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开始。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一门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教育课程,该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即在于不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苏教版品德教材发生的变化。教材中时时有活动,处处有活动,并且活动内容能紧紧扣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学生在活动中就能找到自己多姿多彩的各种“影子”。可以说,这些活动提供了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培养并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及能力,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正契合了“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活动中明白事理,在明白事理后落实于行动”的教学宗旨。所以在教学中“吃透”、领悟、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19.
武金福 《学周刊C版》2014,(8):134-135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 "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 "旧指诗书礼乐等." 《易·贲》中写到: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