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教师对待小学生“告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学生“告状”为一些不良心理的外露,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本文旨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告状”,发掘“告状”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爱“告状”,有时批评也不是,表扬也不是,很不好处理.学生“告状”是他依赖心理的表现,“告状”的内容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教师的保护,一是  相似文献   

3.
刘琳敏 《考试周刊》2009,(21):130-13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雪红 《考试周刊》2009,(26):225-226
众所周知,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较难处理.时常会落入一个尴尬境地,轻则个别学生与之对抗,重则群起而攻之。究其原因,大多是班主任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片面地强调学生的顺应,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造成一系列的恶性事件。或是由于对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够了解,很多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须溯源而上.从根本出发,摸准中学生的“脾气秉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使学生逐渐对教师和学校产生认同感,进而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5.
学生爱“告状”怎么办●武凤霞姜慧雁“告状”是存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低年级班主任、辅导员平均每天都要处理十多起大大小小的告状事件,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身心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出现这一现象的症结何在呢?探究其心理,主要...  相似文献   

6.
教师家访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一条重要的育人渠道。教师家访的优点不仅仅在于教师能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而且在于家访时教师能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人际情感氛围中客观、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其在家庭与社区中所受的影响和进行的活动。有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学校的教师家访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告状”式家访是一个重要问题[1]。所谓“告状”式家访是指由于教师不进行常规性的家访 ,而当学生在校犯了过失时进行的突发性家访的戏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危害及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一、告状式家访的…  相似文献   

7.
刘晓君 《陕西教育》2008,(7):101-101
一、“心理叛逆”现象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同时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 ,多研究学生 ,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心声 ,多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而不是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另外 ,新教材允许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求异”心理 ,尽管由于年龄的关系 ,这种“求异”心理在认识上有时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但他们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9.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1.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倡导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防止“师源性”的心理障碍。2.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长期生活在紧张、竞争的氛围中,必然导致其孤僻、冷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尽可能为学生创设…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然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却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要辅导好“学困生”并转化他,就应该从“心育”出发。心育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取向根据是:“心育的目标是发展心理机能、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一) 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告状”》(《山东教育》1992年第11期)。“正确处理”来源于“正确认识”,而正确认识包括对所告事件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判断;对“告状”者心理状态的正确体察;对处理结果的正确预测;……。本文拟就学生“告状”心理,作一大略的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并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琳 《班主任》2006,(10):24-25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可取的.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全国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在许多学校里,学生课业负担的确有所减少,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因此,减负不仅要减“有形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而且还要减掉“无形的”过重的心理负担。 一、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者对减负的认识不一致,影响减负的实效性。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对减负问题认识不统一,造成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统一,出现了多重矛盾。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5.
告状行为不仅是小学生在校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步产物。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呈现出内心自卑敏感、对教师有依恋行为、需要被认可、告状主体差异性较大、寻求帮助、过渡溺爱等特征。教师应关注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在校告状行为,并切实了解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加全面深刻地窥视低年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及影响,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必须先育心,才能使教书育人得以建立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当好“经师”,会做政治思想工作,当好“人师”,同时还应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在真正了解、理解、尊重、爱护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技校生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烦燥心理、厌学心理、早恋心理等等。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氛围和技校生的自身素质等因素导致的。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塑造职校生完美的人格至…  相似文献   

17.
正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定活动情境的反映。正确有效地处理告状行为,不仅仅是教师解决幼儿之间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交往机会,是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处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机会。一、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期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最初步、最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认识。然而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也没有解决的能力。而此时的幼儿还有一定的自尊  相似文献   

18.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心理偏见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它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情感的大忌。因为心理偏见不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甚至会阻碍学生智力、思想、心理等基本素养的发展,产生教育的逆向效果。形成教师心理偏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偏于一方面的见解,至使对学生产生成见。清除心理偏见要对“症”施“治”,现介绍以下方法: 一、抹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学生留在教师头脑里的初次迹象,往往带有偏面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消除由“第一印象”产生的心理偏见,教师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不轻  相似文献   

20.
对某市7所高中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实践、高考心理研究、学习心理理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了高三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梳理出教师“研究学情”“理论指导”“明确目标、途径和手段”的高三心理辅导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