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果带着一点美学观点去阅读和欣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诗经二首》、《涉江》等,如果能在美与丑的对立中把握课文,就会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有深刘的理解。《硕鼠》里“黍”、“麦”、“苗”三个词极有章法,硕鼠食黍,食麦,食苗,这三个词既富于变化,又写出了老鼠的贪得无厌和不顾人民的死活的本性,它构成一幅生活画面:“奴隶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它给人的启示是:老鼠越来越贪婪,人民越来越走投无路,于是便希望改变这一社会,去寻求那理想的“乐土”。它(?)示的逻辑是你剥削,我便要反抗。这里包含  相似文献   

3.
曾史 《初中生之友》2012,(16):40-41
《诗经·魏风》中有一首著名的诗篇《硕鼠》,历来的先秦文学作品选集几乎都把它收了进去。它用硕鼠"食黍""食麦""食苗"为比喻,对古代的剥削者不劳而食、骄奢淫逸的丑恶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这里的"硕鼠"一般都解释为"大老鼠"。查阅《诗经》注本,东汉郑玄的《诗经笺》将"硕鼠"释为"大鼠"。晋代的郭璞在《尔雅·释兽》"鼯鼠"条下注解说:"形大如鼠,头如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清代  相似文献   

4.
笔者则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中的“之”是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还该是提宾的标志。 在教学中,将知识归纳比较,弄清彼此之间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它的规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比如教学《诗经·硕鼠》,讲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时,通过“莫我肯顾(德、劳)”与“无食我黍(麦、苗)”的比较辨析,可以讲清:“莫我肯顾(德、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诗·魏风·硕鼠》之二章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郑笺》云:“莫我肯德,不肯施德于我.直犹正也.”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直”读为“职”,“职”又训为“所”,则与一章“爰得我所”,义相重复,《诗》之叠章,倒换字而罕重复,故王说可疑.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云:“直就是值.得我值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又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诗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咏鼠诗。这些咏鼠诗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以鼠喻人诗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以鼠喻人的诗——《魏风·硕鼠》。诗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费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相似文献   

8.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9.
铜僧同志在《我对‘硕鼠’一词的理解》一文中,认为“硕鼠”就是“蝼蛄”,认为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硕鼠”是“蝼蛄”吗?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吗? 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和铜僧同志研究、探讨. 魏风《硕鼠》中的“硕鼠”,如果单从这个词的本身来考察,那么,“硕鼠”就是“田鼠”。硕,大也。因此把这种伤害农作物的小动物——“田鼠”,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不能算错。请查阅一下《尔雅新义》、《毛诗传笺通释》和《本草纲目》,便可明白. 《尔雅新义》卷十九:“鼫鼠。硕,谓民力之普存也,故诗以刺其君重敛。”(1937  相似文献   

10.
《硕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之一。全诗以形式的凝重质朴、比喻的形象贴切来表达主题。在艺术上 ,《硕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首先 ,分析《硕鼠》外在的形式特点 :第一 ,从诗歌的语言上看 ,《硕鼠》运用了排列整齐的四言体 ,且每句都为两个音节。这种简短的四言体 ,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开首一句“硕鼠硕鼠” ,直呼统治者为“硕鼠” ,奴隶们的愤慨仇恨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对统治者发出警告———“无食我黍” ,语气轻蔑、严峻 ,揭露了奴隶主们的凶残本性 ,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切齿痛恨的厌恶之情。接下来的“…  相似文献   

11.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90年版)《诗经》二首《硕鼠》中的“无食我苗”,《教学参考》译“苗”为“水稻”。朱东澜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禾苗”苗者,《辞源》曰:“未扬花结实之禾”。由此可见,朱先生是直译其义,《教参》则是意译。笔者以为此处应译为“猎物”。查《辞源》“苗”字第四款:“夏季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春蒐(sou),夏苗,秋狝(xian),冬狩。”(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狩:冬天打猎。)据此,“苗”在句中又充当了“食”的宾语;可活用的名词。作:“猎物”讲。  相似文献   

13.
《魏风·硕鼠》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诗经》中反抗性的诗篇,人们自然会想到《魏风》的《硕鼠》。《毛诗序》云:“《硕鼠》,刺重(佥欠)也。国人刺其君重(佥欠),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后儒虽也时有异说,但有几点则是基本一致的:一、硕鼠即大鼠或叫田鼠;二、此诗旨在反重(佥欠)即反剥削;三、此诗是以硕鼠喻剥削者。今治诗者,对此几点更是坚信不疑,并大加发挥其思想意义。我认为事有可疑,值得商榷:第一,田鼠为农业大害,人所尽知,但从未听说田鼠吃禾苗,为何诗云“无食我苗”?第二、诗云:“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显然是说应当慰劳而没有  相似文献   

14.
编在高中一册的《硕鼠》为三百篇中的刺诗名作,对于诗中“硕鼠”一词的解释,课本训“硕”为“大”,这样,“硕鼠”便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可译为“大老鼠”。其实,这个解释是很值得怀疑的。《硕鼠》,《诗序》说:“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诗序》的这一解释,汉以来的经学家几无持异议者。清人陈奂硕甫在其所著《诗毛氏传疏》卷九中据《尔雅》及《易》郑注引诗,认为“硕”“鼫”古通用,“硕鼠”即“鼫鼠”。此说极是。但陈氏“笃守毛义”,不敢指出《诗序》的错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就给后世解释《硕鼠》带来了两种意见的分歧。今人说诗,大都赞同《诗序》,但也认为陈氏“鼫鼠”说是可取的。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一九六二年出版增补本时,取陈氏说,更通俗地讲为“俗称土耗子或地老鼠”。可是该书一九七九年新版时,余先生却持折衷意见,认为“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是把“硕鼠”作为一个词组解为“大老  相似文献   

15.
训诂学里的通假字是本身有其字,而作者因某种原因并不用它,只临时借了另一个与它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字去代替。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当时本已有表示“没有”义的“无”,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但作者并不用它,却用了一个与“无”同属“微”部的音近字“亡”来代替,借以临时表示“无”的意义,于是形成了“亡通无”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阅读某校编写的一期《语文进修资料》时,发现该书第89页《硕鼠》的译文,这译文起码说,是不正确的。编者把“硕鼠”译成“:土耗子”。以我推测,很可能是受了1956年李长之先生出版的《诗经试译》或1957年杨公骥先生出版的《中国文学》的影响。李长之先生在该书65页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杨公骥先生在该书第一分册222页也把“硕鼠”泽成“大老鼠”。但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不可不辩。首先应从“硕鼠”这个词的本身来考察:“硕鼠”是一个单纯词,不能按合成词  相似文献   

17.
“五谷杂粮”指五谷和杂粮两大类。 “五谷”在古书中说法不同,但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 稻,即稻米,大米,有时称作“禾”。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禾”和“稻”皆指大米。 黍,shu,即黍子,用它碾成的米叫粘黄米,经常用来做粘糕等。《管子·轻重》中说:“黍者,谷之美者也。” 稷,ji,谷类,即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如陶潜《桃花园诗》“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菽,指豆类,稷指谷子。也有的书上说“稷”是黍一类。我们认为应是谷子…  相似文献   

18.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19.
(五) 《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这里着重研究“爰得我所”一句,这一句又主要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爰”字,但它涉及对全诗的理解。 这句诗通常是这样注解的:“爰,乃,於是。所,处所,指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联系前面几句,解释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明朝人魏学的《核舟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其中的“黍”字,不少书刊都解释为“黄米”或“黄米子”、而且似乎这种解释还成了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辞源》在释“黍”字时也说:“禾属而黏者也……今北人通呼为黄米子”。我认为“黍”和“黄米”固然有联系,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从历史上来看。黍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粮食作物,被列力“五谷”之一。这说明,从先秦直到明,清,“黍”的概念是清楚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