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3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小平同志作出的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翻开了我国人才培养和出国留学工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季澄 《留学生》2010,(6):16-18
在美国研习期间,他们用刻苦勤奋赢得钦佩,师从国际专业权威,也使他们经历了一场学术与思想的洗礼。归国之后,他们在许多重要领域的研究,缩短了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年正值壮年的他们如今也已进入古稀之年。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们总有着别样情怀和万千感触。  相似文献   

3.
《世界教育信息》2008,(4):87-87
上海学生出国留学的流向中,赴美留学似乎正掀起一波新的高潮。来自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统计数字显示,现在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6.7万人,达到历史最高点。相对于过去上海人热衷把尚在读小学、中学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现在人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到读研阶段再出国。这其中既有经济的考虑也有其他的因素。毕竟国外学费高昂,本科在国内上,可以省下大笔花销。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国内读完大学再留学,家长也更加放心。  相似文献   

4.
祁冠文 《考试周刊》2013,(60):18-1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体现在教育行业中很显著的一点便是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加、规模扩大,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本文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选取每年赴美留学人数作为观测值,对这一现象进行基本的探究和分析,拟构建合适的模型,做出科学的预测,为定量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2011,(7):18-19
1978年,是新中国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新中国留学潮重兴的一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一年,党的改革开放新政策如春风劲势,借势邓小平的力推,新一波留学潮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6.
提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著名美国综合性大学,中国学生大多不会感到陌生,但说到阿默斯特(Amherst College)、威廉姆斯(Williams College)、斯沃斯莫尔(Swarthmore College)、韦斯利恩(Wesleyan University)这些在美国名声丝毫不输给前述大学的著名文理学院,中国学生恐十白就所知甚少或者闻所未闻了。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宗荷 《海外求学》2003,(24):10-12
“留学预警”,“学历学位互认”、“托福遇冷”、“优化留学”……一系列源自新现象、新政策、新思路的“关键词”.构成了2003年留学领域的主调,在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是激烈的争论、深刻的反思、务实的规划。  相似文献   

8.
史传统 《教育》2011,(7):42-42
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已达28.47万人,今年赴美留学的人数更是暴涨。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各有不同,今年又有什么变化?去美国留学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何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录取呢?针对上述问题,《教育》旬刊记者近日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根据《门户开放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高校赴美留学学生总人数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本科生规模发展迅速,并最终超过了研究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扎堆现象;中国高校赴美留学学生占美国高校国际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且自2009/2010学年起已经连续7年成为美国高校第一大国际生源国。展望未来,中国高校赴美留学有以下趋势:赴美留学开始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缓增长时期;本科生成为赴美留学的主力军,赴美留学的低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实习(培训)生项目将成为赴美留学的新热点;STEM专业依然是主流,同时学生的专业选择由就业导向向兴趣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万祎 《留学生》2009,(6):36-37
美国以其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完备的教育体制以及在世界上享誉盛名的教育口碑,成为中国学生和家长心中最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比较正规意义上的留学教育仅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却涌现了三次颇有影响的留学大潮。第一次留学潮出现于20世纪初年,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直接为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舆论的保证,随之而来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旗帜首次在中国的大地上高高飘扬;第二次留学潮涌现在五四运动之后,是中华民族又一次民族觉醒推动的结果,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接踵而来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第三次留学潮则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是改革开放即中华民族第三次民族觉醒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硕果,为中国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保证,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战略之所以大踏步迈进,留学生是重要支柱之一。三次留学潮伴随着三次民族觉醒和三次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2.
留学回国事务“归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底,羊城广州。五年前就已诞生并渐成气候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因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国家教育部推出旨在鼓励留学人员为西部服务的“西部专场”,而愈加受到海内外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给予“西部专场”浓墨重彩之时,各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刚刚发生不久的“背景资料”:为加大留学回国工作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虽然成立正式的“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早在2002年的9、10月间即已开始酝酿,但该办公室真正开始独立办公运转,也就是在“西部专场”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客观…  相似文献   

13.
程瑛 《海外求学》2003,(9):8-13
过去3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3倍有余——持续升温的留学热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02,(4):7-7
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侨联界的王钦敏、李欲日希、谢文霖、吴承业、周秉德委员在《关于吸引和使用留学人员措施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吸引人才千万不要片面地追求数量,而要分清留学人员中人才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吸引和使用措施。那些在国外工作多年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最急需引进的。引进回国后,应为他们创造真正的“来去自由”条件。他们认为,应支持刚毕业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工作,以便他们多了…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我们迎来了迄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波留学潮。 统计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它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据教育部最新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攀上历史巅峰。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的知名院校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的中国,兴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其走向最先涌入日本,继而幅射到苏俄与欧美。湖南是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它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起着传导和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斯林 《神州学人》2002,(10):17-19
当上海申花让留学回国的足球硕士吴金贵担任主教练的时候,当中国足球运动员出国留洋之势如火如荼的时候,笔者突发“牵强联想”,我们每天耳熟能详的关于“留学”的各种观点和话题,似对中国足球的发展也多少有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的留学市场上,赴美留学始终是申请者和家长的首选之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8-2009学年,美国留学生人数创历来新高,其中中国在美高等教育阶段留学的总人数为98235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逾两成。  相似文献   

19.
徐妍 《神州学人》2003,(3):16-17
2002岁末,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的“留学中国教育展”先后在韩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举行。其中,在韩国和日本的展览已是第三届,在德国和法国的展览,尚属首次。2002年恰逢中韩建交1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德建交30周年,因而这次较为集中的“留学中国教育展”,除了教育国际交流的意义外,还多少带有某种外交和政治意义。影响有多大?韩国 由北京大学等44所院校组成的赴韩第三届“留学中国教育展”代表团,2002年11月12日、14日、17日分别登陆釜山、光州和汉城,举办展览。11月17日在汉城…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0日至11日,由欧美同学会、珠海市人民政府、澳门基金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留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隆重召开。来自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办、欧美同学会、澳门基金会、美同圣约翰大学、南开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