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噼里啪啦,鞭炮炸响,拉开了鼠年的序幕。小孩子们嘴里念着“新年到,真热闹”的儿歌挨家挨户地拜年。怎一个热闹了得!我的心愿你的祝福都在这个传统而盛大的节日里交织着。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新年祝愿福需要插上翅膀呢?祝福的转盘转啊转。看看祝福的指针对准你了没有?  相似文献   

2.
项红 《教育》2009,(9):23-23
教师节对我而言,意味着美.丽的鲜花、孩子的笑靥,以及各种难副其实的荣誉。在从教生涯中,我过得最忙碌的教师节,是2003年那一次。  相似文献   

3.
女儿已满十岁,刚上小学三年级,很聪明,也很懂事,但有时也很调皮,很顽劣?女儿给我们家增添了无数的欢笑,同时也带来不少的烦恼。但无论如何女儿还是一天天长大了,我对女儿、对自己的认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其中感触颇深的一点是:要祝福我们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微博热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013年春节,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头顶开时间的门帘扑人我们的怀抱,把春的气息带到我们周围,给我们带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象更新的新气象。新年染红了我们快乐的生活,也给了我们人生的禅想。这个新年,是不是也给了同学们对压岁钱的憧憬呢?  相似文献   

5.
王先华 《贵州教育》2011,(12):48-48
六一儿童节来了,我们共同为孩子祝福:  相似文献   

6.
赵烨 《少年文艺(南京)》2011,(1):M0002-M0002
《少年文艺》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 虽然,我只是个孩子,但也想为玉树的孩子尽一份力。可我不知用什么方式才好,当我看到《少年文艺》上的倡议书,我太高兴了,因为,我知道我能够出点力了!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可是每年的元宵节都是我一个人过,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上午,听同学们说着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他们买的各式各样的花灯,我真羡慕他们。我最害怕夜晚的来临,那时候,我的心里更难受,看着外面五颜六色的烟花,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园丁”,但我们不是在养花,而是在养孩子;我们是“工程师”,但我们不是在设计产品,而是在沟通灵魂。  相似文献   

9.
祝福父亲     
醉过才知道酒浓,爱过才知道情深。只有自己真正当了爸爸,才会知道为人父的感觉。我就是有了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什么都可以付出,才意识到应该更多地惦念为我默默地什么都付出了和正在付出着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深情祝福     
《初中生》2011,(7):F0003-F0003
满族妇女张玉凤精心创作了一批歌颂党的好政策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剪纸作品,展示今日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发展,表达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和常情祝福。  相似文献   

11.
祝福     
从前,一个村里住着一位父亲,他有10个孩子.他很穷,也很诚实.为了养活全家,每天早上,甚至天还没亮,他就急匆匆地奔出家门,来到村里的草坪上找活干,草坪上有一个咖啡馆.  相似文献   

12.
赐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双语学习》2011,(3):18-19
从前在中国北部的边塞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他的马跑人了北方部落的领地,人们都很同情他,来安慰他。“也许这很快会变成好事,”老人说。几个月后,他的马回来了,令人吃惊的是,那匹马还带回来一匹马。“恭喜你!这匹新马相当不错!”所有人都这样说。“也许这正是不幸的开始,”老人说。但他留下了这两匹马。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产生的根源上,《周易》将人生之福分成两类:异己力量赐予之福和主体自我追求之福。它主张人可以通过祭祀、习知和修德等途径求福。总体上,其对修德的偏爱十分明显。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重德倾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口彩”(吉祥话)是极富民俗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是谐音“口彩”;就其使用来说,可用于各种民俗场景。  相似文献   

19.
口彩语探微     
口彩语是一种广为人用 ,但尚未广为人知的民俗文化语言。本文通过对口彩产生的原因和应用场境的具体分析 ,以及口彩与禁忌语的区别 ,揭示口彩语的民俗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