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8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定义及内涵,从哲学层面、政治学层面进行学理探讨和厘定,从多个方面论述它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的颠覆与超越,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人类共同价值观提出的国内国际意义,可以使我们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识达到哲学价值体系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第一,必须由普世的理念和原则支撑起来。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和行为走向,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  相似文献   

3.
科学意义上的“普世伦理”,作为一种客观的实体性存在,内涵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市场秩序之中,其客观根据只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尤其是生存危机,使普世伦理道德的建立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但是,经济全球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之中,价值观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普世伦理还无未形成,因而当前普世俗化理还不具有现实性,只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不仅澄清了在“普世价值观”问题上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而且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批判分析它的现实语境及其理性基础。强调不能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需求当作普世价值可能存在的现实基础,也不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推论出价值的“普世性”,更不能把伦理道德层面的共同元素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因子宣布为“普世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看来,价值观念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根本没有所谓抽象的超阶级的“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关于在教育思想中融入普世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价值观是指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上表现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善恶标准和思想原则.我国从长期的"革命"氛围中走出来的教育思想,由于没有积极吸收带有先进、文明性质的新的教育理念,因而依据的还足带有被动特征的"工具论"教育思想,致使教育虽然在规模和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精神形态上不仅依然故我,而凡有向功利化、庸俗化堕落的趋势.普世价值观可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精神方向,可以使我国教育从根本上摆脱长期的精神和思想困境,达到"治本"的目标.所以,积极地吸收普世价值观的精神意蕴,确立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让教育依据自己的本质和逻辑自主地活动,是教育思想革新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6.
再谈儒家伦理的普世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世伦理意指未来全球人类普遍能够接受的伦理观。儒家的伦理哲学旨在处理好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人自身与思想的关系。儒家伦理既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团体、一切种族、国家和宗教,也照顾到了全人类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因而具备了普世伦理的基本条件。儒家伦理经东方儒学化圈各国的现代转换发展,已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复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化正在走向世界,儒家伦理中蕴涵的普世伦理,必然在世界现代化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并终将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各民族的价值观的影响。指出在碰撞的过程中,既有冲突也有整合,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全球普及以及价值观自身的特点,最终必然导致人类价值观的全球化。价值观的全球化既不是所有民族价值观的趋同化.也不是价值观的“西化”,而是多种价值观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价值观结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碰撞的时代,在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交锋下,寻求建立一种各个国家、名族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就成为可能。面对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侵蚀与冲击,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就显的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人类要实现和平与和谐地共同生活,不仅需要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需要在人们的心灵中构建起和谐的价值观,即实现个体自我和谐、社会和谐以及自然和谐。人类只有通过有效的和谐价值观教育,具有消解不同价值观冲突的态度与能力,人类的福祉才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东方价值观是东亚地区儒家文化思想的衍生产物,代表了东亚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在上层建筑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在各种基础领域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伦理学在我国与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社会道德层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东方价值观与伦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兴起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正在将思辨层面的价值观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并提出"观念改变世界"的观点,即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对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世界价值观调查从不同国家国民的基础价值观中提炼出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并绘制世界价值观地图,解释社会现实并推演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在描述价值观转变规律和世界价值观地图的同时,评价了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调查关于文化、宗教、全球化趋势和民主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以期通过对这些结论进行分析以获得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三个关系”,通过形象化、校园文化等手段,将价值观“内化”。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的价值取向.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有主动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可以随意使用自然 ,只承认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及人类利用自然的权利 ,而不承认自然的自身价值 ,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生态价值观则更强调自然的自身价值 ,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一旦在文化价值上改变旧有的理念 ,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价值观 ,将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永恒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价值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可以随意使用自然,只承认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及人类利用自然的权利,而不承认自然的自身价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类锐矛盾。生态价值观则更强调自然的自身价值,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一旦在化价值上改变旧有的理念,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价值观,将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永恒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2013,(17):81
昌乐外国语学校坚持"以高境界成就教育卓越品牌"的行动纲领,培养世界优秀公民。不仅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让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推行国学教育、经典诵读课程,以经典文化引领学生发展,将传统文化精粹容入教学实践中,净化师生心灵。积极推进品格教育。精选感恩、包容、创新等40个教育主题,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普世价值观。实施活动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国旗下讲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下,同时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民主价值观。前者生长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其内涵实质是以"私"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民主价值观。后者直接承接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由于其成长于我国的文化土壤中,其内涵也深受我国古代民主价值观的影响,实质是以"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民主价值观。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正在将个人引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理直气壮的个人主义,将国家引向碎片化、极端化、民粹化,将人类引向战争;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则在努力从各层面将人类社会引向和谐共存。然而,由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强势地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践行正经受着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语境之困和"人民"被泛化之困。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促使新加坡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强调国家意识教育、倡导东方价值观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围绕上述内容,新加坡开展了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渠道,社会运动、道德实践为重要载体,法制建设为保障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制度建设;加强官德教育;构建综合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蕴合着全新的价值观。在自然价值观方面,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人类应当有人类公平、全球合作等意识;在人的价值观方面,需要注意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开拓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