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聂洪霞 《考试周刊》2011,(54):27-27
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富含理趣,苏轼诗歌同样也体现出这一特色。本文对于苏轼诗歌理趣化的成因、在自然风物和世风人情两个方面的体现作了分析,肯定了苏轼为诗歌作出的贡献,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树立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苏轼诗虽公认为宋诗代表,但其富有幽默特色这一重要特征却没有在多数文学史中得到应有的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对苏轼诗的幽默魅力特征进行了论证,对其幽默特征分别从引人入胜的理趣、真情感人的自嘲、友好风趣的调侃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理趣诗,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为祖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宋诗中尤以“苏轼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查云‘游戏成篇,理趣具足’。”(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苏轼理趣诗中的“理”,是生活事理、思想哲理、艺术真理,给予人们以寓意高洁、移  相似文献   

6.
宋诗的教学要引领学生感悟宋诗的理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音调等,体味古诗情感,把握其意境和理趣;同时通过对比,论异同,加深体会;联系已学旧诗,举一反三,领悟宋诗的理趣特征,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领悟宋诗的理趣,有效落实拓展,提升学生的古诗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理趣诗又名哲理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理趣诗的创作不乏高手,苏轼之作尤具特色。苏轼的一些诗词极富理趣,大致有在咏物中寄寓理趣,在说理中蕴合理趣,在写景中包孕理趣,在叙事中穿插理趣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宋诗的理趣特征是我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宋诗的理趣内涵包括:(一)浓郁的哲理色彩;(二)寓理于想象;(三)情理相融.  相似文献   

9.
宋诗以为诗,爱“言理”,与当时政治化因素及诗歌发展历史因素有关,并非全无可取。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感人易,入人深,言有辞采,理有情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深得宋诗之妙。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议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10.
评语     
苏轼词中有一个鲜为人道的审美特征——理趣。我们知道,苏轼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宋代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加之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艰,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他的诗歌中就常常充满着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人们往往称之为理趣诗。而苏轼又能“以诗为词”,故而也将此特征带人词中,创作出诸多充满理趣的词作。  相似文献   

11.
“议论入诗”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苏轼的诗散文化、议论化,但能触处生春,无不如意。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哲理诗的《题西林壁》以其深刻的哲理、无穷的韵味和横生的理趣著称于世。本文拟就该诗有关理趣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题西林壁》用诗的语言,通过诗的意境将哲学家们须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才能说清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这不能不说是苏公的杰出本领和独到之处。概而言之,  相似文献   

12.
"理趣"诗是宋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历来褒贬不一.应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审视三个方面对宋代"理趣"诗进行文化阐释,通过整体观照,给予宋"理趣"诗一个客观公正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3.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文人自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歌特点,开创了一派诗风。他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宋诗的特点,又少有宋诗所存在的缺陷和流弊,使得作为不同于唐音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宋调得以正式确立,可以说,苏轼是宋调形成的集大成者,苏轼诗称得上是宋诗的典范。本文主要从苏轼诗歌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对苏轼诗歌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庄体及其在明代诗坛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的“陈庄体”诗,崇尚理性,追求理趣,是宋诗之余裔,其祖邵雍《击壤》,评诗作诗,以是否合道适理为主要标准,其造语平淡,境界自然,是宋诗以比兴之体,发义理之秘,借景物以吟咏性情,于意象探天人之理诗风的延续。陈庄体脱胎于宋诗但又力图破宋诗之藩蓠,虽重理趣但极少发议论,虽重性理但又反性情作为诗有无风韵的前提。其“自得”理论,把宋诗对自然规律的谐适之理转为对个性自我的张扬,表现出古代诗歌由重理趣向重个人情趣的重大转变,其对“格调”的重视,打破宋人主理不主调的格套,影响了其后的前后七子。其力主情精、崇尚自然之诗思,对明后期重个性的诗歌思潮又有一定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文学界认识文学创作与宋代理学的关系时,无一例外地只看到其消极一面,把宋诗不如唐诗,甚至宋代诗歌的衰亡,都归结为理学之“障”所致;同时,宋诗的一个人所共知的特色,即所谓“理趣”,由于人们很少从理学对文学的深刻影响分析,也就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对其哲学根源很少深究。实际上,理学对于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题材、表现手法,以及人生观、审美观、社会意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弄清宋诗“理趣”何由形成,就不能真正把握宋诗的特质;不探究理学与文学千丝万缕的  相似文献   

16.
<正>以议论入诗,古往今来常受人非议,宋诗多议论,而苏轼又堪称宋诗的最高代表,那么应如何评价苏诗的议论呢?  相似文献   

17.
宋诗与唐诗卓然有别,宋诗美学旨趣追求“平淡至味”。苏轼就是宋代诗歌“平淡至味”美学旨趣的最高自觉者和创作实践者。苏轼诗歌创作的“平淡至味”美学旨趣的形成是一种历时性的总结.而又与其生存状态,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于芳 《南平师专学报》2002,21(1):75-76,81
理的时代造就了理性的苏轼,成就了一系列充满着理趣的优秀作品。才华出众的苏轼在他的诗词文中都成功地把枯燥的哲理与动人的情趣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些意味深长的哲理在苏轼的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幻 化为各式各样的形态,既给人以启示,又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理趣诗巧妙地将情采、哲理和妙趣熔为一炉,形象生动鲜明,浑然天成,哲理移情感心,寓意高洁,意境清新活泼,兴味盎然,可谓形神兼备,情境相融,理趣交辉,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四)宋元文学 第一,宋代文学 1、诗文: ①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创造,追求新奇、细密、显露而富于理趣;同时出现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重要诗人有欧阳修、苏轼、陆游等。 ②宋代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宋古文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 2、词:词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文学史上词以宋称。 ①前人论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前者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