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job, work, task三者都可用作名词,表示“工作”之意,但具体用法上有所区别。work是个普通用词,作不可数名词用时,意为“工作、劳动”,指脑力或体力的“劳动”,也指为生活(报酬)而进行的“劳动”,它没有复数形式,  相似文献   

2.
work的意思是“工作,劳动,作业、事业”等,为不可数名词,可以指具体的工作,也可以指抽象的工作。例如: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思想研究述评●方晓东滕纯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是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谓“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指: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另一种是半工半读...  相似文献   

4.
“一体多翼”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一体”指劳动教育专用教材是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多翼”指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体现劳动教育特点与要求的学科教材,是进行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必要补充。研究分别从自我、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内容二者关系的视角,构建涵盖劳动教育教材和非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劳动教育教材和相近课程教材、劳动教育教材与其他非劳动教育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相似文献   

6.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重新界定。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这是记者6日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获悉的。按照新的界定标准,“就业人员”指在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  相似文献   

7.
万奕 《上海教育》2023,(1):71-72
<正>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学校理应承担起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重视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践行“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知”是指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知,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行”是指学生的劳动实践。知和行内在统一,相互贯通和促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传承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8.
“双线架构”是指劳动教育教材体系由明线“自我—他人—社会”和暗线“国家—个人”双线组合而成。前者从内容视角体现出劳动教育的范围由“个人—他人—社会”逐步扩展的理路;后者则从功能视角反映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内质。劳动教育终极目标上指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下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二者共同构成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劳动教育教材“双线架构”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劳动教育政策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劳动教育教材编写和教学的重要依凭。构建劳动教育教材“双线架构”体系,从劳动教材建设的角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可以从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学段的衔接等方面落实劳动教育教材的“双线架构”。  相似文献   

9.
陈海燕 《教师》2023,(24):60-62
“1+3+N”模式是笔者作为培智班级班主任在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六年的经验总结。“1”是指以代币制机制为多主线贯穿整个班级管理,激励培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教育;“N”是指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多门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笔者所教的培智班级学生开展劳动主题教育的现状加以分析,探索基于“1+3+N”模式的班级劳动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与方法,其实践探索结果可供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情 《江西教育》2024,(19):87-89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林梅军 《天津教育》2023,(18):177-179
<正>“自发”是指人在不理解客观规律和情况的前提下,主动做出一些行为,是一种不知而为的行为。“自觉”是指人对客观规律有了解,对客观事物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参与这些活动,自愿地做出一些行为,是一种明知而为的行为。那么,在幼儿劳动教育中要想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就要让幼儿从“自发”到“自觉”,有意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自主地开展一些劳动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质性变革——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开发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管束人们遵守制度,并保管好工作考勤、人事档案及表现记录等“事”;人力资源开发也管人事,但它把人当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强调对人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发现,以及与人的能力发展相关的规划、甄选、培训、激励和评估等工作。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指被开发、待开发的对象,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凡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称之为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指能够直接创造效益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从人力资源中开发出来,投入到劳动活动中并创造效…  相似文献   

13.
<正>顾润生:“明德学堂:阳光儿童‘力行’新劳动实践”项目的内涵是什么?周燕微:明德,是我校传承百年的校训,也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明德学堂,是培养儿童劳动素养的劳动时空、实践载体、育人平台,我们希望引领儿童在真实的劳动场域中探究、实践、互动,吸引儿童“参与”直至深深“卷入”。“力行”强调身心参与,手脑并用,躬行实践,知行合一。“新劳动实践”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儿童能坚守和传承,能有思考、有德性地劳动。儿童在劳动实践中,增长劳动知识和技能,涵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再论女性意识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意识是妇女解放过程中的深层心理因素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女性的“地位意识”是指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及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 ;女性价值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的劳动 ,不论是“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的价值再认识 ;女性的解放意识是指不再通过男性的视角 ,观点看待事物 ,从以往的观念体系中解放出来 ,建立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观念。中国女性在认识自我 ,解放自我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自我禁锢以及如何能够突破外在与内在、有形与无形的双重约束 ,克服自卑与依赖 ,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地位感 ,责任感 ,价值感 ,最终实现自尊、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二者不是一  相似文献   

17.
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我们应从理解马克思给它下的定义入手。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对此,应从以下两点理解: 一、“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什么?是指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条件,不是指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不是由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各自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也不是由绝大部分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的。它是指当时在一定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劳动工具。比如说织布,如果社会上绝大部分布匹是用机器织出来的,手工织的布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那么使用织布机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可见,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 劳动资源 一、劳动资源的概念 (一)劳动力的形成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另一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只有在他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才能被称为劳动力。而劳动能力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由于后一种含义是以前一种含义为基础,所以在学习时只要求着重理解第一种含义。  相似文献   

19.
广义的离职(turn over)是指劳动的移动,即劳工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狭义的离职指从组织内部往外部的劳动移动。离职意向是指员工在特定组织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番考虑,蓄意要离开组织的意图,是一种潜在的离开组织的愿望。离职意向是员工实际离职行为的“预测者”。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来自社会、组织及个人,其中有客观的社会不可控因素,也有主观的个人心理因素,还有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产品,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所创造的物品。这里的“需要”,就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就是说,物没有实现使用价值,即劳动没有物化,就没有产品的问世。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