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2年高考中,厦门一中施滢同学的《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文夺得了福建省高考作文的最高分69分(满分70分)。为给广大高中同学,尤其是2013届考生以备考启迪,现采用"穿越时空"的对话方式,对《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文的诞  相似文献   

2.
<正>初见李晓风时,他衣着朴素,静立走廊,散乱的发丝和下巴上的胡茬,给人以不修边幅之感,却有高蹈遁世的隐者风范。走近李晓风的内心之后,才深刻明白了何谓相由心生,荣辱不惊。李晓风的教学生涯,一言以蔽之: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放之书海,寄予来人翻开《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看到的却并不全跟历史相关。上课讲"启蒙运动",李晓风先从启蒙运动的英文"Enlightenment"的构词法  相似文献   

3.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在我看来,用这八个字来形容老舍笔下的祥子再贴切不过,时代的枷锁让他毫无缚鸡之力,驾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潮流里颠簸前行.祥子人生中的"乐"少之又少,"苦"却是多之又多,但无论是我们读者,还是祥子自己,都明白他内心最深处的渴盼.也许,起起落落的人生才是"真人生",内心的那一抹渴盼才是前行的唯一动力.  相似文献   

4.
彭金芳 《现代语文》2007,(11):105-106
2006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以"特稿"的形式发表了新疆任金璧老师的《高考"另类"作文的审视与反思》一文。在文章中任老师为三篇被评为不及格甚至零分的高考"另类"作文鸣不平,认为我们的评卷老师缺乏宽容、不能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不妨往理性思维靠一靠(聚焦2011高考)》一文,作者认为高考作文太过追求"文艺腔",表现为"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提出高考出题应"多往理性思维靠一靠","增加思辨的内容"。希望学生的作文能更多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Z2)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发表了王光强、王庆义二作者撰写的《论高考优秀作文对中学作文的负面影响》一文(以下简称负文)。作者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但仔细一琢磨,文中提及的五种负面影响,似乎经不起推敲。下面,笔者择要述之。一、“选材的古  相似文献   

7.
舒扬 《中学教育》2004,(9):49-53
今年7月16日,《吉林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登载了一篇题为《快乐的收获》的报道。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收获是快乐的。东北师大附中又一次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今年高考文、理科最高分均出自东北师大附中,消息不胫而走。东北师大附中阎晓峦同学以715分,获吉林省历年高考最高分,该校的周亚欧同学则以629分的高分,获得吉林省文科(汉语言类)第一名。全校有5人进入全省理科前十名,理科600分以上  相似文献   

8.
作为2010年海南普通高考作文评阅组的组长,作者通过自己评改作文的实践,发现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作文之风不‘真’"和"作文不‘实’"问题,进而指出基础教育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作者试图通过制定作文评分细则能给现实的弊病以有效的矫正,文章立意深刻,体现了作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和对教育责任的主动担当。联想起琼海市长坡中学语文组黄宁老师投给我刊的《由2010年的高考而引发的思考》一文,其中谈到:从2007年至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存在着似曾相识的"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类型稳定"的问题。该文作者认为这样的"超稳定"培养了教师的惰性,将使高中语文教学成为一潭死水,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样的模式一旦固定下来,那它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将是灾难性的。作为编者,希望大家在读他们的文章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2,(11):24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今天的我们都是那只飞奔的兔子,生活被统一规划为盲目的赛跑,完全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方,只知道风雨兼程,不敢停歇一分一秒。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抓住分分秒秒盲目前行,而是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22年高考中,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三学生丁润阳的考场作文《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获得满分;而且,他也获得了今年江苏文科考生的总分最高分。为给广大学生以启迪,现对《以本手沉潜,以妙手行远》一文的诞生之谜作一探究。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丁润阳对棋道的了解何以如此透彻、融通?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围棋业余5段。丁润阳的围棋启蒙老师、无锡市棋牌协会副会长孙卫东回忆,丁润阳起初到围棋班学棋时,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参考样卷中的作文题:"……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而且"论述类"三字黑体加粗加点以作提示。这就意味着,论述文可能是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主要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高分论述文呢?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慈军老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写一篇高分论述文》的专题讲座。他认为,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旨在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要想写一篇高分论述文,谋篇布局是关  相似文献   

12.
《出彩作文》在全国教育界首先提出"出彩作 文"的理念--"作文有了科学的要求";在全国出 版界首先推出"升格作文"和"变格作文"专栏-- "期刊园地新添了奇葩"! 《出彩作文》刊出经过全国名师荐评的出彩作 文,帮助高考考生掌握"作文快速出彩"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全国高考共命制了17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1道,新材料作文16道。17道文题可谓既"统一着装",又"仪态万方"。为帮助广大考生探究命题规律,备战来年高考,现对17道文题作如下三维透视:一、题型:主打新材料作文。2012年高考17道文题中,有16道采用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与2011年高考的9道/17道的比例相比,今年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作文中的权重已不仅仅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开学了。当捧读本期"成功启示录"——今年上海市高考文科获最高分的的汪容与理科获最高分的袁鸿杰同学,以及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何佳霖同学为本栏撰文,你会获悉今年上海市高考以及中考成功者给予心灵真正的启示。汪容同学不像去年以582分考入香港大学的妙盈为本栏写的那篇《请赐我一个可以瞻望的未来》;她锲入当下十分智睿地说:"高考是现实条件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高考前夕,语文老师毕伟玉曾经这样鼓舞我们:‘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5.
正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人"文"中去触摸。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人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教学》2014年第1期发表了黄牧航教授的《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一文,该文对2007—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进行统计分析,提到新课程的高考命题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专业化趋势,并预测历史科高考命题引用学术新成果的思路在未来5年到10年内仍将是一个主要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来应对呢?黄教授在文中提到一个设想:"难道高中的历史教育必须与高校的学术  相似文献   

17.
高艳哲 《新高考》2011,(11):4-5
笔者参加了河北省的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阅卷时遇到三篇争议作文,现将由这三篇作文想到的有关作文写作的一些感悟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感悟一:作文的关键得分点还是"切题"先看前两篇争议文。第一篇为《单选题》,该文一评42分,二评20分,三评42分。最终得分42分。  相似文献   

18.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1期刊载了《在话题作文审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文,该文以话题“忘与不忘”为例,对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了详尽指导。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话题就是“忘记与铭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6期第24页又刊载了以“读图与读文”为话题的作文训练题目,并配有“写作提示”。这和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的题意完全相同。幸运的是,《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载的这两个作文题目,笔者都曾选出来让学生进行了练习,并作了讲评。因此,高考结束后,学生、家长、同行…  相似文献   

20.
作文,到底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读到了《返归"作文"的本真》一文(见2006年11月号,作者马豫星)。得到不少启示。该文将"写作""习作"和"作文"三个概念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