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学校教育中,历来重视教科书中的知识、技能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实际上,除此之外.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气氛及教师的个人品质等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施加影响,于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本文主要论述隐性课程的特点、表现及作用杋制。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但在学历社会和功利价值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片面的强调显性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尝试通过开发校园文化和班集体这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通过无意识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使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发挥个人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可从学科渗透、寓于活动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不同于显性课程,是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采用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教育内容和特定文化序列。隐性课程的认知机制为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隐性课程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应从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师生互动关系、教学效果测评等方面通过隐性课程来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6.
研究潜在课程的本质及其特点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焱超 《湖南教育》2002,(15):26-26
开发隐性课程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傅淑琴 《教育探索》2011,(10):36-37
隐性课程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包括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设施等)都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合理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隐性课程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有确规定的、无形的、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开发中等职校隐性课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确立开发设计隐性课程的新理念和行动策略,而且要注意从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系统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导向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严重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隐性课程的特征着手,谈谈隐性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的理论意蕴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革命性变异和传承。这与社会、学校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是相通的。我国民俗学者对民俗文化理念探讨互为启发或不约而同的视点,给社会和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拓开了两相沟通的渠道。教师教学信息传播方式、隐性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课程模块的交叉完成教师所应当遵循的民俗。民俗文化的隐喻意义与隐性课程的隐喻意义形成民间的教育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  相似文献   

15.
隐性德育课程的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关这一课程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具有潜隐性影响的特殊课程类型,它的发展完善必然经历一个对相关德育资源的发掘吸收和改造整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性认识,探讨这一课程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保障这种课程形式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吕锋 《辽宁教育》2002,(7):80-80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关于它的概念、性质及其内涵的论述有很多,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隐性课程概括为:在学校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呈现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德育改革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德育课程问题,国内外一些课程专家对显性德育课程做了很多论述。文章从内涵拓展、类型结构、功能表现三个问题上论述隐性德育课程,以引起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下,关于隐性课程理论构建方面的文章总不够系统,本文尝试着从隐性课程的渊源进行追溯,阐述它的深刻内涵,给隐性课程以定义,并论述隐性课程的六大特征和隐性课程的四个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郭孔生 《辽宁教育》2012,(21):21-23
当下,关于隐性课程理论构建方面的文章总不够系统,本文尝试着从隐性课程的渊源进行追溯,阐述它的深刻内涵,给隐性课程以定义,并论述隐性课程的六大特征和隐性课程的四个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