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语的人称代词称谓语"我""你(您)""他(她)",基本上可以无差别地使用,且使用频率极高。与汉语相比,日语人称代词相对比较复杂,种类繁多而使用率低,并依据上下关系、亲疏和内外关系采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而且,日语人称代词经常省略。日语的学习必须要系统认识日语的人称代词,特别是需要系统掌握日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暧昧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该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日常会话中人称代词的省略。特别是第一人称。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受到文末表达的限制的,也就是说,在句子中即使不出现人称代词,我们也可以根据文末表达来判断出该句的主语是第几人称。本文就试从其中的一类文末表达方式即感情形容词来分析人称代词被省略的原因,及对人称的限制,进而揭示日语会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日语初学者,往往受汉语的影响,在日汉句子互译过程中多译或漏译第一,二,三人称助词.人称代词看似简单,但由于中、日两国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影响,在其使用上还是有很大不同.其中人称省略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征,此现象与日本地理位置,民族单一及日本人的审美和集体意识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人称代词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形态、用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日语里人称代词有谦称和尊称、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等语用上的差别,日常生活口语和正式场合用语有很大区别,其复杂程度要比汉语高得多。作者对关于日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和现代作品中都有省略主语的习惯,英译汉时要尊重汉语习惯,在人称代词作主语或宾语时,不必个个译出,大多可以省略,有时应将重复或还原成原来的名词,有时则用其它的词来代替原来的名词或替换已用的代词,还可在句法顺序和语言组织上作些变化,使译既保持原风格,又符合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6.
李琳 《海外英语》2010,(2X):114-115
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数量词,这类词在汉语中被称作"量词",日语中被称作"助数词",但是这两种词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尤其在日语中,助数词"一个"经常被省略,但是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在将这类句子翻译为汉语时,根据需要必须加译数量词"一个"。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语言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口语和英语在代词的使用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口语代词多,使用频率低;英语代词少却必不可少。这样的差异就导致了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特别是在口译英的过程中,要根据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仔细解读日语中大量“潜在的”人称或物主代词,在译成英语时把它们快速、准确地补充出来,译成合乎英语语言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苏艳斋 《考试周刊》2009,(37):32-32
英、汉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不一样。英语多使用人称代词,而汉语则相反,英译汉时,译者需要尽可能地省译或不译第三人称代词。英译汉中.译者在略译或不译不必要的代词之前,须通读全文,正确判断该代词是否可以省略不译,以免误导读者。如:  相似文献   

9.
相信在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人称代词都是重点,但日语人称代词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仅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在人称词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出现滥用的现象,特别是第一人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省略用法即内在性认识不够、把握不到位。本文试从语言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分析“私”内在性的表现,考察第一人称词的内在性的特点,从而揭示第一人称词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发现日语人称代词数量繁多(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用法复杂,做到因人、因场合、因说话对象的不同,正确区别准确使用,这对于我们日语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从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实态中,亦可体会日本社会的语言生活及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体会日本社会的男女地位尊卑、内外意识的强烈。正确使用日语人称代词,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日语的独特之处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将粗略分析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实态。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发现日语人称代词数量繁多(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用法复杂,做到因人、因场合、因说话对象的不同,正确区别准确使用,这对于我们日语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从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实态中,亦可体会日本社会的语言生活及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体会日本社会的男女地位尊卑、内外意识的强烈。正确使用日语人称代词,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日语的独特之处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将粗略分析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实态。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语法上还是文化上,日语和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日语人称代词的总数量要比汉语多,但是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日语的授受动词、被动句、谓语、敬语体系、行文结构以及汉日语言语法、句式的构造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是与日本文化、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习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中,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来指导翻译实践,超越语言原有的构造和含义,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文化特征等更高的层次来进行翻译,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将简洁的汉语句子译成复杂的英语句子,往往需要使用一些增补手段。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而需要的增补主要有:增加冠词、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连词、介词、助动词等;为了保证意思清晰完整而需要的增补主要有:增加名词、代词、副词、分词短语等。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一般都会使用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相比之下,日语却不太使用“私”、“ちなた”等这样的人称代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称代词的隐匿现象。那么,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什么情况下会隐匿,又为什么隐匿呢?本文将从敬语、授受关系、被动语态等方面探讨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情况,并从表达恭敬、避免误会与重复、缓和语气等方面考察人称代词隐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省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但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英语中省略的结构方式很多,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系动词的单独省略,主语和谓语、主语和be动词、景语和系表结构(复合谓语)、主语的一部分和宾语、动词不定式及其后成份的同时省略等。 1.主语的省略。可以省略主语的句子,除了复合句以外,大多数是祈使句。如(1)(I)Beg your pardon.(2)(you)Stand up.但也有部分可以省略主语的句子是习惯的说法,在这些句子中省去的主语都是第一、二人称物主代词和非人称代词it。如(3)(I)Wish you lucky.(4)(you)Have a good time.(5)(It)Serves him right.这些省略了主语的句子的基本结构为:v.+n(名词性词组或短语)。  相似文献   

16.
运用自然分类法和词汇选择法,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对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组织和运用。实验1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汉语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组织不同。汉族大学生对英语代词与汉语代词的分类不同。分类结果与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实验2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汉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使用有一个学习过程。五年级学生对汉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使用受代词所指的性别比例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的人称代词数量丰富、使用频率低是日语语言的一大特点.主语的人称代词经常受各种限制而呈隐匿状态.但人称代词除了作主语,亦会充当宾语成分.本文主要从语气的角度,以仁田义雄的理论为基础对日语中人称代词做宾语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了祈使、表抒、陈述等语气对宾语人称代词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称代词I,you,he,she等。若有两个或三个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或宾语时,你知道它们应该怎样排列吗?同学们要注意,在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习惯是不同的。汉语可以说“我和你”,“我和老师”,而英语则说“you and I(m e)”,“the teacher and I(m e)”,所以我们不能按汉语习惯套用英语。那么,人称代词该如何排列呢?按英语的习惯,人称代词(包括主格和宾格,单数和复数),人名或称谓词(属第三人称)由and,or等并列连词连接时,通常按这样的顺序排列: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列时,第二人称在前,第一人称在后。例如:Y ou a…  相似文献   

19.
介词不能单独在句中存在,它通常与其后的名词或代词(人称代词的宾格)构成介词短语。初学介词短语时,通常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介词短语的翻译介词短语的翻译应根据它们在句子、对话或上下文中的实际意义。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通顺的中文。如果介词短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译成汉语时则应放在名词之前。如:  相似文献   

20.
胡其维  祝吉芳 《海外英语》2014,(20):144-145,161
该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案例,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文译文和英文原文人称代词在使用数量上不相上下,出现与"英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多"这一宏观定论相悖的情况。考虑到代词的重要性,同时为加深翻译初学者对英汉代词差异的确定性理解,从翻译角度探讨上述定量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提出结论认为英汉翻译中代词的直译及误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认为汉译人称代词时宜多考虑"英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多"的事实,灵活使用省略技巧等意译方法,以利翻译初学者翻译实践的成功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