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感到困惑的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无论是用词还是语法结构都正确,但是得到的反应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甚关注。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汉文化心理定势的制约以及外语教学环境缺乏,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从汉语角度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地运用汉语表述习惯进行思维,在英语交际中从中国文化出发,说话往往不够得体,误用、误解或误导现象频频出现,使跨文化交际受阻。本文拟从东、西方在对待“老”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出发来分析文化干扰,以及排除干扰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2.
王璐 《华章》2010,(18)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感到的困惑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无论是用词还是语法结构都正确,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甚关注并出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汉文化心理定势的制约以及外语教学环境缺乏,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从汉语角度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汉语表述习惯进行思维.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充足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才会更有信心地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才能更适应社会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文化异同与交际语言教学叶鸣关键词中美文化;交际;汉语;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学英语多年,但在与外国人的交际中却常遇到麻烦,引起误解。其中,不了解或对异国文化了解甚少是主要原因之一。外语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外语教学应以培养...  相似文献   

4.
中式英语泛滥是中国大学生英语习作中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有关,也与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关.为了使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中式英语,文章将从汉语与英语的跨文化表达差异入手,提出从汉语模式到英语模式的转换策略,从而为教师们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讲授、练习、评改的各个环节上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似乎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殊不知,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区别,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普遍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得体地应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得中英文写作在语篇结构、内容选择、修辞手段等方面具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汉语委婉含蓄,英语开门见山;汉语以情动人,英语以理服人;汉语引经据典,英语创新求变。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分析其文化成因,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写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歧义误解的现象,由此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隔阂、误解和摩擦,所以英语教学不仅要教语音、词汇、语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应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语用失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在于母语的影响和学生忽视语言语境;社交语用失误则是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学生不了解社交语境等。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堂传授英语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文化、思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从对比分析中美学生英语作文入手,在语篇组织结构方面找出两者的差异,并讨论了造成其差距的原因。只有了解了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英语语言的文化特质,才能有效地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顺利地完成跨文化语篇交际,同时有助于英语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紧密相关。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应是有机的统一体,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但单纯从语言、语法、词汇方面学习英语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是不够的,在语言交际中容易产生障碍和误解。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语交际失败的文化因素及文化障碍并予以对比,提出一些有效对策,以便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英语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是英语世界文化的传播。汉语和英语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适应跨文化接触。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在于母语的影响和学生忽视语言语境;社交语用失误则是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学生不了解社交语境等.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堂传授英语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刘润昌,1989)。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技校英语教学中,我们多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造成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欠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英汉文化的差异,注重交际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排除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文化障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在思维模式的观念、民族风情、文化差异等情况下,导致很多的文化间的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交流障碍。而大学英语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英语扩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大学生英语扩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应放在与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英语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如果不注重组织跨文化交际教学,那么学生英语的学习便有所欠缺,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较少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有待提升,对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进行优化是必然,也是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徐天林 《学周刊C版》2024,(9):134-136
英语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载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也能使其深入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语境下进行流畅的交流和表达,减少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益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研究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力求实现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充分融合,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交流合作,英语成为现代精英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面对中国式英语的尴尬困境,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英语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够提高学生的文明道德,西方文化现代多彩,有助于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看到问题的整体意识。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他们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阅读英语报刊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英语报刊阅读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更多地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语音、大量的词汇和准确的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歧义、误解和语用失误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因素,英语学习者要想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下面就以词汇文化为例,谈谈我们和英语国家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