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1年9月13日之夜,是一个不寻常之夜,是一个令人紧张又令人振奋之夜。就在这天夜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贯高喊"紧跟照办"、"万岁不离口"的林彪,在他枪班夺权的阴谋暴露之后,竟叛国出逃,他所乘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草原坠毁,折戟沉沙,机毁人亡,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一件既令人愤慨,又大快人心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
1931年4月,国民党向中国工农红军发动第二次大"围剿",同时也加大了对中共中央机关的侦破力度.25日,中共中央委员、直接负责中央情报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6月22日,党的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叛变.这样,设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陷入了极端危急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报纸的一版,一般来说是新闻中的要闻版,是一家报纸的特色、风格、个性的集中体现,应重点突出、醒目有序、信息丰厚、和谐大方。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对青少年开展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以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张国焘去世之后,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只剩下一人健在——刘仁静。在十五名中国共产党“一大”出席者之中,刘仁静最年轻,当时十九岁。  相似文献   

6.
陈凌 《东南传播》2018,(3):65-69
从前的大多数热点事件发生,形成舆论,我们都习惯于将公众的表达界定为"非理性"或者"情绪发泄"。如果以布尔迪厄的"名誉"概念来看,或许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能够带来"名誉"的舆论行为,公众参与到社会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中。从这个角度看,舆论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而是一种实践行为。"徐玉玉事件"中,公众在呼吁法律的制裁,倒逼监管漏洞之外,以舆论"复仇"的方式修复了社会的"名誉",因为在布尔迪厄看来"名誉"是属于群体的。  相似文献   

7.
潘骏立  王兵 《大观周刊》2012,(51):52-53
湖南省岳阳市发生的一件普通的法律案件事件,被社会舆论冠以“民族问题”的“帽子’,“切糕事件”背后这种“非理性舆论”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根源,与我国当初制定的民族政策有着渊源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平陆事件”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人,一定都还记得当年轰动一时的“平陆事件”,即“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毒事件。平陆事件当时几乎无人不知,但人们只知有反革命分子投毒搞破坏,北京有关部门为抢救阶级兄弟而连夜空运药品到平陆,至于事件的全部情况,并无人知晓。李敬斋所《跨越时空的真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并记述了数十年后当年的供药部门与尚在世的中毒民工重聚之情,今天读来颇有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到4月份,全国许多新闻媒体及多家网站都报道了杨丽娟追星事件,对此事件轮番轰炸,放大悲剧,上演一出出闹剧。相当多的媒体就像发现了一个有裸露癖的病人,一边出资出力将这场"真人秀"的舞台从兰州搭到香港搭到北京,一边又道貌岸然地反思与批判杨的裸露行为伤风败俗,更偷着乐地数点各  相似文献   

10.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华南虎事件始末的基础上,为政府信息公开提出了四点建议:要及时主动公开;要保证有效性;要保证全面性、准确性;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非典之后,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10年来,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历练中逐渐趋于成熟,而政府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是否及时、透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由此,本文试图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前后我国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与策略的进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72年6月,榆次。静静的麦田,静静的麦子熟了。布谷鸟在静寂的夜色里从一片麦地走过另一片,它曾停在某一棵树上,听见过什么,看见过什么。枪声很闷,一声还是两声?它们相对交错着,一声压在另一声上,从麦地深处,穿过一重一重的麦子和风,在沉默的树梢和无语的天空之中低徊,飘荡,陷落,再入无声。  相似文献   

14.
看新闻,人们记忆最长久的,莫过于那些重大事件、典型事件。  相似文献   

15.
刘爽 《新闻三昧》2005,(10):16-19
宋凤河,数个月前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吉林农民,委屈、潦倒、瘸腿,甚至骗子这些字眼,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当他选择不再沉默时,他的名字和媒体挂上钩,从此他27年前的一场经历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见义勇为”这些光鲜的词汇成了他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关于他的报道多达2110条,他的故事甚至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法委。  相似文献   

16.
17.
"袁厉害事件"报道中的真假博弈再次彰显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网络传播互动对新闻深度的拓展,传播渠道多样对信息垄断的突破以及网络质疑心理的普遍存在都使得新闻的真实呈现变得更加复杂。如何真正有效解决网络时代的新闻真实问题需要的是个"合力"。  相似文献   

18.
杨正泉 《档案天地》2011,(12):4-10,44
谁都清楚.在政局发生大变动时掌握宣传舆论的重要性.在中央采取粉碎“四人帮”行动的紧急关头.派耿飚和邱巍高进驻中央广播局.一夜之间控制和夺回了长期被“四人帮”篡夺了的中央电台、电视台的宣传大权。  相似文献   

19.
不论网民参与调查这件事存在多少不令人满意的情形,它毕竞带给我们一种欣喜,标志着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其象征意义重大。对于云南的党政机关而言,这是一个创举,有助于增强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就网民而言,通过这件事也增强了公民意识,同时也维护了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同时,传统媒体也树立了负责任的媒体形象,让公众听到了来自媒体的真正声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博的日益兴盛,微博已逐渐取代BBS、博客成为网络爆料的第一选择,随着一个个社会事件借助微博发酵并蔓延,微博正逐渐成为反腐调查的重要舆论监督场。本文以"表哥"事件为例,分析反腐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征以及其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