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2.
名字     
从前,有个弟子名叫“有罪”。师傅收养他的时候,他是个孤儿。小时候,别人叫他“有罪”,他弄不清谁替他起的这么个名字,可他答应得十分爽快。他渐渐地长大了,理解了“罪”的意思,听别人喊了,心里就特别别扭,好像他天生就“有罪”。那“罪”像乌云一般,笼罩着他。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4.
何必添足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他”与“她”各司其职,分指男女两性,“他”用于指代男性,“她”用于指代女性。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他”有其特殊性,除了指代男性外,还指通性,即它可以兼指男女两性。第三人称代词这种用法,是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已为大家熟知并运用。用“他们”指夫妻俩,绝不会有人误解为两个人都是男性。同样,“一个人,当他取得成绩的时候,绝不要骄傲”一句中的“他”也没有人认为它专指男性,但是有些人却不肯遵守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规范,非要采用“他”与“她”联用的形式,以表示他笔下的第三人称代词所指范围…  相似文献   

5.
能力摭谈     
从人的能力形成途径来看,人才能力主要可分三种;他育能,自育能;以自育为主助以他育之能。能力形成的途径不同,能力性质亦不同,基利弊显而易见。 他育能,可谓外力附着能。由于“他育”,该能含有他人之长,但由于“他育”行为自身所惯有的填鸭疱代性,便误铸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惰习,造成学生思维机理失天不足,以致其后天自立白强而不克。因此,“他育”须适“时”,亦须适“机”,须有“度”,更须有“方”。填鸭疱代,则欲速不达;无方失度,则适得其反。失时失机,虽“能”则不“力”。现“高分低能”者之行,尤见他…  相似文献   

6.
愤童     
“愤青”的“愤”指愤世嫉俗,叫他走东他走西,叫他打狗他撵鸡,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青”,是青年,多指70年代落地的,80年代的就叫“愤少”,俺们90年代的就叫“愤童”了。我们班的“愤童”并不干瘦,说起话来并没有把唾沫喷到人脸上,也不会在作文里大骂:“红嘴唇的娼妇!”但是……他是愤怒着的。“愤童”是童星星,他肥到痴肥的境界,体育课上,每每看到他摇摇摆摆地出现在卷起的尘土最后面时,我们总要对他的卖力“演出”指指点点。我夸他:“你可真是艰苦朴素,连裤子都是自己家做的。”他翻了翻眼睛,似乎没听见,走了。我恍然…  相似文献   

7.
“迷惑弹”     
他,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文得很,可是他的臭屁“神功”却让大家“敬而远之”,多少“英雄好汉”受到侵害后,都像中毒似的,神情古怪,满脸通红。而我,跟他只隔一张桌子,没少“享受”他的臭屁“神功”。  相似文献   

8.
就和从前的年代流行笔名一样,这年头时兴网名。这不,他明明姓何,学生却不叫他“何老师”,当面叫他“绵羊老师”,背地里就叫他“绵羊”,心烦时干脆骂他“那只老绵羊”。其实他还不算老,今年不到五十,只不过头发差不多全白了。  相似文献   

9.
“古”娃娃觉得一个人没意思,想找个邻居做伴,于是决定搬家。 他选择了一位“女”大妈做邻居,于是他成了“姑”字。别人都把他当成“小姑娘”看待,给他梳辫子,让他穿裙子,真别扭啊!  相似文献   

10.
不出所料,李伟的家庭作业又没完成。这个李伟,实在叫人头痛。他脑瓜灵活,上课活跃,课堂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绝对是棵好苗子,但他却有一个屡教不改以致令我“恨之入骨”的毛病:不爱写作业。在我的记忆里,半年来他的家庭作业只按时完成过三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巩固,他的学习很浮,基础很不扎实,做题时总是“一做就错”。尽管每次考试靠他的小聪明总也能对付个“及格”,但这个“懒病”却使得他很少进入“优秀”的行列。为此,我挖空心思、“软”“硬”兼施地动用了很多办法教育他、扶持他,可收效甚微,他怎么也“扶不起来…  相似文献   

11.
回首又见他     
“他从来都是用纱布蒙着脸的。”“是吗?”“他告诉我说因为他从小就染上一种怪病,脸上长满了水壳疮。”“那你为什么还和他在一起?”“那时候小嘛,大家相识也是一种缘。何况他露出的眼睛好大好漂亮,他说这种疮是有20%的可能性医好的。”“那他为什么不去医?”“嗯……他穷,家里没有钱,所以他根本没什么朋友。但我从来不嫌弃他,也许是因为对他同情,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睛……”“然后呢?”“然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们虽然当时很幼稚,但是谁也离不开谁。直到有一天,我妈妈开始干涉我们,说什么‘男生女生之间交往不应该太多,…  相似文献   

12.
“Vt/N1的N2”中的“N1的N2”一般是定中偏正结构.但当N1为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时就有点麻烦了。如:“请他的客”。因为这里的“他的客”不是“他的客人”的意思,所以.这个“他”是什么成分,“他的客”是什么结构在语法学界就一直没有定论。大多数论著避而不谈。朱德熙先生把“他的”之类称之为“准定语”①.傅雨贤先生则称之为“类定语”0。照此,“他的客”也就只能叫做“准定中们正结构”或“类定中偏正结构”了。那么,象“他”这类“风”究竟是什么成分,“他的客”这类“NI的NZ”究竟能不能名正言颀地叫做定中偏正结构呢?…  相似文献   

13.
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懒的班主任——老陈。同事们之所以称呼他为“老陈”,并非他的年纪很大,而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学校里的“先进”没有他,他不着急;学校里的“十佳”又没有他,他还是不愠不火。之所以说他“懒”,是因为他从不注重修面和穿着,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建筑工地上干杂活的。  相似文献   

14.
一天,我和廖航在一起玩打架。我用“擒拿手”,廖航就用“醉拳”;我称自己为释小龙,他称自己为李连杰。我说:“你是哪里的小混混,敢和我斗,你还差得远呢!”廖航说:“少说废话,看招!”他冲过来了,我一下打中了他的眼睛。只听见他大叫了一声“啊!”我以为伤着了他,连忙走到他身边,没料到他用“二指弹”打了我一下。于是我也向他学,装做痛苦的样子,想骗他。他说:“我才不会中你的计呢!”我火冒三丈,使出了“擒拿手”的绝招,他也使出了“醉拳”的绝招,两个人打得难分上下。突然,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只吃硬的,不吃软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四年,我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纪律涣散、学习成绩“瘦骨嶙峋”的学生。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在我面前表情“麻木”。每次找他谈话,不论是“暴风骤雨”地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地引导,他的眼睛都是盯着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16.
魏书生热爱教育、钻研教育,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级教师”等许多荣誉称号,他被誉为“穿西装的孔子”、“中国当代教育家”。他出版了几十本教育专著,本本畅销;他到海内外演讲几百场次,处处轰动;他教过的学生,个个品学兼优。  相似文献   

17.
“他呀,上课东张西望,下了课不好好做作业,真是讨厌!”“他,思维慢,一道题教了六七遍也不会,谁教到他谁倒霉!”“他,不去惹事就好了!”……假如让我们谈谈对班中“差生”的印象,我想90%的教师都会这样说。也许,这位“差生”还有优点。那也只是跟在“不过”后面的“尾词”:“不过,他劳动还是蛮积极的。”以前,我也曾如此评价“差生”,可黄让我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8.
朱德:三改其名 朱德的母亲生下他时,给他取乳名“狗儿”。朱德4岁时,父亲按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为“朱玉阶”。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将名字改为“朱德”。  相似文献   

19.
说起“Polly”,大家立刻会联想到鹦鹉“Polly”。但今天所说的“Polly”,并非长着彩色羽毛、模仿人讲话的鹦鹉,而是初中时我的一位同学。也许你会很奇怪,为什么我会有一位外国同学呢”。不,“Polly”可不是什么外国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男孩。他之所以叫“Polly”,是因为──你听我慢慢说。 他姓李,名左,因长得较胖,同学们就戏称他为“胖李”。可谁知“胖李”和英语书中那只鹦鹉的名字差不多,因此,“Polly”这个“洋名”就很自然地属于了他。 见过他的人都用一个字概括了他的长相──帅。那穿…  相似文献   

2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道具性质的物件,大小不一,出现次数多少不等,看似信手拈来,但探究起来,却无不合情合理,艺术功用异乎寻常。   一、渲染紧张气氛   就说那一两银子、那帕物事、那封书信吧。   那一两银子,是“军官打扮”的人“闪”进酒店落座时“将出”,他财大气粗地说“且收放柜上……果品酒馔只顾将来”。这“一两银子”果然撩得李小二团团直转:叫他跑腿请人,他满口应承;叫他不必要问,他只管布菜;叫他不叫休来,他随即退下。不过,东京口音的人做梦也没有料到,他的“一两银子”以及“不尴尬”,一开始就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