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50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80年代的“语言文字训  相似文献   

2.
持续几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冷场”了,但热闹过后似应有个沉淀,本文算一个不像样的答卷吧。  一、偏了语言学,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语,语言(言语)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50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80年代的“语言文字训练”浪潮盛极一时,至今仍然热火朝天——这有对的和有效的一面,实际也是“语言学”…  相似文献   

3.
问:现在又有专家对“语文”进行探讨,比如建议像1956年那样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等等,您的看法呢?答:不要再在“语文”这两个字上作文章,什么语言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等,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语文”是后改的名,原来叫“国语”,“国语”之前也有这门课,又怎么去从字面上拆分?说语文就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也属简单化。其实,作为中小学课程的“语文”,就是母语教育。问:那么要不要给语文下个定义呢?记得有一位学者曾以种概念加属概念的方法给语文作过一个很长的界说。答:我读到过那个定义,但那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典型表现,越说…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味概念提出的背景首先,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1953年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做法流行全国,1958年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1959年和1961年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促成的共识:“语文是一种工具”,以及1987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吁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由此我开始了语文味的思考,提出了从语文课本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研究。其次,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或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把语…  相似文献   

5.
当新千年到来大家讨论“如何开创语文教育新纪元”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文学科需要强化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但切莫弱化文章教育。   1980年,总结建国 30年语文教育的三大教训 (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学课、语言课 ),我曾著文《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 (《安阳师专学报》创刊号 )。 1993年,针对“语言学、文艺学在语文教育中长期平分天下”的旧格局,我主编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宣示“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 1998年,我正式提出《一语 (语言 )双文 (文章、文学 )论》 …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有一个根本宗旨是不能偏离的,即把文学课上得具有文学味。长期以来,中学课堂上的文学课没有将“文”和“道”的关系处理好,要么上成了“语文版”的政治课,成为“时代的传声筒”;要么上成了生活课,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言人,长此以往,让中学生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文学在学生心中卷不起波澜。20世纪60年代,语文界曾有过一次要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大讨论。其中有一位叫洛寒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文章,文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内涵,在当时影响很大。几十年过去了,教育观念也在不断…  相似文献   

7.
一、学科性原则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含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不必贪大求全,认为学生所有的素质发展、素质培养都是本学科的任务,而牵强附会地“抓大忘小”。其实这个“小”倒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书写、表达等素质都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小”,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学会生存、人格水平等应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叶圣陶早就讲过:“学语文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的习惯”。学生的语言素质,一是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二是较强的语言能力。前者为知,后者为行。可目前我们普遍感到学生语言素质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观念上重内容、重情节、重道德,忽视语言文字训练,时间花在分析段落层次、结构上,讲得多,读得少;看得多,练得少,语言课成了作品分析课。教法也主要体现在文学分析上,这样当然表面上抓了“大”,可我们所需要的“小”却丢了,烟台龙口实验小学运用“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方法,就是牢牢抓住了“小”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牢牢抓住学科特色,使得广大学生读、写表达水平远远超出了同龄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克服的倾向,大致有三种: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语法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是因为:语文课虽然包括有深刻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语文课决不等于政治课;语文课虽然包括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的内容,但语法课代替不了语文课;语文教材中也确实包括不少文学作品,但文学和语文,在学术畛域上,本是两个不容相混的概念.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三种应该克服的倾向,我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因素的讲解,借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法、逻辑的运用,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观念: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各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呈现出一条由文学熏陶到语言实际运用的运动轨迹。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教学实践也证明,那种单纯为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语文教学同样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文学熏陶并重已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共同要求。如:美国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占有重要的一环;法国的语文科中,文学课仍作为重要部分,教材精选了许多文学作品;西德由弗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一套语文教材指出: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会交际,并且具有文学欣赏能力;苏联十年制学校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更是分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两套,平分秋色;日本高中的“现代国语”课,课文也大多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文课的性质,发表在《吉林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的《中学语文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一文认为:“语文课是一门以语言教育为主,以文学教育、知识教育为辅、思想政治性很强的综合实践基础课”。文章认为,把“语文课定为工具课不大符合语文教学实际。”对于“语文”一词的含义,此文认为应是“语言文学”。而刊载在《甘肃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的《三十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教学的回顾》则认为“语文课是工具课,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课程。”对于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正  相似文献   

12.
目前,语文教学中忽视文学因素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一篇好端端的文学作品,常常被孤立地讲字词句章所肢解,致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兴味不浓,学习效率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对“语文”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对概念理解上的差异,不仅影响教材的编选,而且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二是把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对“文学课”产生了种种错觉。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学生既受到艺术的感染,同时又受到思想的熏陶,象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否进入“真正的语文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在“小学教师”本年二月号上提到教初小语文第四册“狐狸和斑鸠”一课的目的,只是培养儿童爱好文学的兴趣,不必进行道德方面的思想教育。为什么?(启东吕四区金刚初小管守元) 答:“狐狸和斑鸠”一课(四册语文第一课、六册语文第三十二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对狡猾的狐狸的嘲笑,引起儿童  相似文献   

14.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语言 (言语 )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是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是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的试卷,基本是以大学语言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  相似文献   

15.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讨论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于1998年4月初在上海召开了语文教学研讨会,以积极的态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到会的20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克服的倾向大致有三种: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语法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是因为:语文课虽然包括有深刻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语文课决不等于政治课;语文课虽然包括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的内容,但语法课代替不了语文课;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要不要淡化甚至废除语文知识的教学,在新中国语文教学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在那一段时间内,我们不但非常重视,还形成了语文知识教学所谓“八字宪法”的表述,即“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然而,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知识教学被逐渐’“淡化”“弱化”甚至处于“缺场”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既和我们过去不恰当地强调语文知识教学引起的反弹相关,又和我们在声讨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时的归因不当相关,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18.
潘涌 《教书育人》2000,(21):16-17
文学教育的缺席长期以来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大遗憾。它使语文教育内涵贫瘠、审美品位下降;人文精神流失,以致近年来人们不断感叹现行的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悲哀”和“学生的桎梏”。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充分吸纳了语文教育界的新观念和新思维,力矫此弊,重还语文教育以鲜明的文学性特色,从而成为教育转型、世纪转换之际文学教育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第一,关于文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新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因为文学鉴赏的基本对象是充满高雅情趣、诗化语言和拔俗理念的…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的国语教学改革应首当其冲,突破“重围”,破除“陋俗”,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简言之,语文即生活,要用语文交际,要用语文写作,要用语文育人。因此,我们应该立即全面地纠正充实“语文=语言+文学”的这一认识,应重新挖掘语文内涵,扩大语言和文学的外延,把等于号改为大于号。要改变语文学科过分重视强化词语的音形义,语法知识的讲解,选文逐字逐句支离破碎地分析,拘泥于课本,受制于课  相似文献   

20.
反思篇早在 5 0年代末 ,就有人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即反对出现两种偏向 :在语文课上强加一些空洞的说教和让过多的文学分析取代学生的学习。到了 90年代末 ,又掀起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社会震荡最大的一次关于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的大讨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场大讨论 ,不能不深深感到了一种困惑 :“语文 ,你到底姓什么 ?”简而言之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 ,她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用于生活。单从教学上看 ,乃是基础中的基础 ,按道理我们都对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可看看我们的成果 :大部分学生错字连篇 ,词不达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