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是为了不教“,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如是说,此话的意思想来大家都明白,那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明白应当怎么去学,会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学,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如何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也即如何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呢?笔者以为就得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暗藏一位与之始终形影不离的“老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极具趣味的一门学科,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有心使其趣味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之中.如果语文课堂能让“趣“字大行其道,我们自然不愁学生上课无兴趣,又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那么语文教学中究竟有哪些“趣“字经好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新教材和自身教学实践谈几条语文教学宜念的“趣“字经.……  相似文献   

2.
一、步步诱导的启发式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个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透过字里行间而贯穿全篇,我们常称之为“主题”。对于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其主题呢?当然可采用直截了当地把主题告诉学生的教法,但这种教法很有可能要被斥之为注入式。现在,教师采用的多为启发式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小语教材,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操。那么怎样凭借一篇篇的课文,去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呢?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文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难得的评述文章。在我们一些同志正在发出“电大向何处去”的感慨的时候,它给我们送来了令人欣喜的信息和新鲜的思路。在江苏省降下的“喜雨”告诉了我们:办好电大的出路是有的。出路在哪里?在改革中。本刊将竭诚为推进电大的改革服务,希望能够更多刊登这样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探讨 ,不少教师对把完整的思想、完美的表达、完好的叙述人为地拆散为令人眼花缭乱的小题目 ,让学生重新排列组合的所谓“标准化”教学 ,提出了质疑。因为那样常使一篇有血有肉、情满意浓、文辞优美的文章割裂了、肢解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生动性、美感性被破坏了 ,不少课文具有的魅力淡化了 ,久而久之 ,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这又怎么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呢 ?针对这些 ,我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情境教学”——配乐朗读。大家都知道“喜爱是成功的一半”这条格言 ,学生只有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该备些什么?大纲、学生和教材,狭义的讲是这三方面,广义的且不去说。可是,在打开备课笔记时,我们似乎很少想到要去翻翻教学大纲。“谁高兴去看这个呢?”我们好像都这么想。这其实是个大错误!那本薄薄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际上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宪法”,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得通过它来体现;一册册语  相似文献   

7.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一、标题空白艺术的运用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只要我们能巧妙的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就能敲开文章的大门,引导…  相似文献   

8.
反思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不外乎这样一种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并且仅仅局限于字词句,让学生反来复去地写字、组词、造句,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重复;在小学高年级则主要是进行句、段、篇的教学,这种教学基本是以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为什么安排这一段 ?这些词、句、段对渲染主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段意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什么 ?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然后通过“启发式”或“填鸭式”导出每个问题的统一答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这种模式是不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呢 ?它对提高学…  相似文献   

9.
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是我们每个人都爱读的文章,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精选了很多这样的文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呢?化用清龚自珍的名句,“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情流露最动人”,通过层层品读文章语言,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奥秘,进而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应该不失为明确的教学之道。以《草原》为例。老舍笔下的《草原》层次井然,是一篇富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难发现,一篇好的文章,其感人之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字面去学课文,只有通过教师点拨,激励,学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几篇文章的教学谈谈笔者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说起写文章,大部分人都感到头痛,学生尤甚。有的厌倦,有的害怕,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问其缘故,他们常会回答说:“没兴趣,无话可说。”这倒也是真话,没有兴趣,哪里来的信心和恒心去考察生活,收集素材,产生情感,形成思想,然后有感而发去写成文章呢?但这种令人头痛的事又非去做不可。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有的教学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过程存在,还能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知识基础掌握及语文技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作文教学已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那么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教学,要求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思想,感受美,并学会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一些好词好句去给文章渗透美。我每天都给学生布置了读一篇课外读物的作业。然而一段时间下来,可谓绞尽脑汁但收效甚微,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明确地指出了学语文就是会用语文!一、以读写结合为主线,贯穿作文教学过程实践告诉我们,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那么应该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在上《故都的秋》的课堂上,我尝试  相似文献   

15.
释《希望》     
鲁迅先生自己说:“因为惊奇于青年的消沉,作希望”。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我们不必另费心力,再去探求。但是,通过这篇散文诗,我们将怎样得出这个结论来呢?这篇散文诗本身的含义,本来就有些隐晦曲折,这就值得多化些心思、好好去探寻的。这里有一句警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这,也就是全文的结语,——而且,在其他的文章中,鲁迅先生也不止一次的引用这句话。  相似文献   

16.
《统筹方法》是一篇传统课文,不少名家也教出了不少的道道,我在这里重点来说说,作为新教材,怎样教好、怎样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既是导演,同时又和学生一样是演员。戏耐看与否,关键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密切配合。只有师生共同参与,采用开放、合作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作品本身,走进语文的大观园。那么,究竟怎样来处理《统筹方法》这一课呢?给这个旧瓶装上怎样的新“酒”呢?我主要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把教育教学的重点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互动,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  相似文献   

17.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形式讲述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告诉我们 :不要事事依赖他人 ,只要相信自己 ,勇敢地去实践、去锻炼 ,就能学到本领。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心理特点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精神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揭题引疑在揭题时启发学生就题质疑 :“自己”是谁?自己去哪里?自己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二、…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开展“两史一情”教育的形势下,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取得了一些进展。随着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就其中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一、既然解“文”就能通“道”,为什么还要强调渗透教育的目标意识?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道”寓于字、词、句、篇之中,而选入课本的文章又都是文质兼美的,只要我们将字、词、句、篇讲清楚,学生不就自然领悟了其中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教育和感染了吗?为什么还要强调渗透德育的目标意识呢?  相似文献   

19.
《景阳冈》(第十一册)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以前曾作为“讲读课文”,现在改为“阅读课文”。作为阅读课文,教师应该怎么教学呢?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简单地读故事,本来这个故事是家喻户晓,学生易于掌握,所以读起来一节课就完了。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二是与讲读课文教学差不多,这又怎么能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  相似文献   

20.
教师写“下水文”并用其作为范文去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鼓励学生写好文章,这是多年来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坚持使用的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出现了教师范文一拿出,学生就机械模仿,写出的文章同老师的范文大同小异的现象。因此,部分教师产生了写范文容易使学生选材千篇一律,束缚学生思维,难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索性不写不用范文了。使用“下水文”,难道说真的有弊病吗?用还是不用?怎样用?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我们的作文教学,面对的是在写作的长途中刚刚学会走路,阅历浅,知识贫乏的小学生。如果在作文指导课上不指给学生“一条路”,把他们“扶”到路口,又怎能谈得上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呢?所以,不但要写好“下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