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是有诀窍的吗?我认为是有的。起码,每个人在写作中,总会有一些深切独到的体会,这体会实践得多了。再升华升华.成了经验,也就离诀窍不远了。我的写作诀窍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杨成 《新闻三昧》2008,(5):48-49
作为企业报的一名通讯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宣传战线上采写与人不同、更有震撼力的新闻作品,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呢?  相似文献   

3.
傅克强 《新闻前哨》2012,(10):81-82
如何使新闻作品的标题,具有能够勾住读者的眼球.并煽起其内心冲动的要素——可读性呢?这是标题制作艺术的关键所在。一、标题的可读性与新闻事实标题是新闻的组成部分.是对新闻的概括、提示或评价,是新闻内容最凝炼、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因而它必须以新闻内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并担负起传递新闻的重要使命。以最恰当的形式、最恰当的语言,将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那部分事实提炼成标题.是体现新闻编辑业务素质必不可少的功力。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生前曾赞扬过一些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应注意到这一方面。那么毛泽东究竟赞扬过哪些新闻作品呢?要准确地说出全部篇目,是困难的,但部分地说出,则有可能。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我根据这些线索,查原稿,弄清写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追踪,觉得颇有收获,乃写成此文。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人来说,魅力往往是和他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一篇新闻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题材需要大量地反复地报道,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常常是众多新闻单位同时报道。怎样使同类报道有新意,如何在同一事件报道中胜人一筹,这就要看谁最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谁能写出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生前曾赞扬过一些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应注意到这一方面。那么毛泽东究竟赞扬过哪些新闻作品呢?要准确地说出全部篇目,是困难的,但部分地说出,则有可能。新华社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相似文献   

7.
传媒小语     
《新闻世界》2009,(3):17-17
怎样选择采访对象呢?第一,最有发言权的人。其中包括新闻事实的参与者、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新闻事实的直接关系者等。第二,围绕新闻事实的知情人。这些人虽不是新闻事实的参与者、目击者,  相似文献   

8.
何为新闻写作中的“曲笔”呢?就是记者和编辑依据客观的新闻事实,遵照一定的宣传倾向,在选择新闻事实素材、历史背景材料、结构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和某种侧重,使新闻作品的主旨以藏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构造出一种与文章相互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受到感染,给人以联想、反思、领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新闻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千类百汇的事情中,有哪些值得报道出去,成为新闻呢?这是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遇到的一个问题。所以,要学做新闻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新闻。光懂得道理还不够,还要不断实践,学习去发现新闻、识别新闻、评价新闻。 一、原始图画给我们的启示 让我们先来看看新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新闻传播这种活动呢? 有一本名叫《综合新闻学》的书,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新闻学者任白涛写的。书里搜集了许多北美原始部族画在动物皮上、刻在木板上的图画,这些图画记录了北美原始部族…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美感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说过:“不能理解的也不能欣赏。”莎翁这个古典的论断,从反面向现代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责任性的命题:那就是新闻作品首先要让人理解。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当代社会日渐复杂,当代科技日趋深奥,反映科技和社会的学术性论文也日渐艰深,甚至文学作品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但是,这些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并不妨碍它们获得大奖,直至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的声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细考虑一下,原来这些东西,只需要一部分人懂就行了,它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影响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梁永春 《中国广播》2008,(10):98-99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中华民族呈现给全世界的一场精彩演出。作为参与盛会的传媒人,应该拿出怎样的新闻作品奉献给受众?及时、准确、专业,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除了这些之外,是否具备“以人为本”的新闻观,也是奥运报道能否深人人心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新、实、活的新闻,是新闻工作主观意志渐入佳境对蕴藏于生活原始素材进行独立思考、挖掘得出了判断。和新闻事实本身得到完美表现的最佳结合。好的新闻作品,确实是来自于作的一时灵感和冲动。但是,瞬间灵感和冲动是旷日持久努力的结果,好作品的背后蕴含着作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千尺层冰。一朝暖动,可成汪洋恣肆;千日之功,一朝冲动,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13.
新闻价值的大小是由新闻事实本身所决定的,然而,恰到好处的新闻背景运用,又会深化作品的主题,提高它的新闻价值。如何通过新闻背景的运用深化主题,提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15.
牛明汉 《军事记者》2006,(10):69-69
一位新闻函授学员打电话问我:“学报道是先读作品呢,还是先学理论呢?”我以为,这位学员的问题有必要作为一个问题研究。因为它不仅是初学报道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我们这些已经搞了多年新闻的人,也要解决好的问题。这里说的所谓读作品,专指读新闻作品,如阅读发表在报刊上或收在新闻集里的优秀通讯、消息、言论和文章等,也包括作者创作的经验与体会。学理论,则指学习研究包括新闻学、新闻史、新闻观及新闻领域系统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在内的理性认识。古人讲,“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写作上的消极定势思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认为凡是报上发表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都可模仿的;二是认为新闻作品是易碎品.不必下大力量去写作;三是认为旧有的传统模式和现有的习惯写法都是不可打破的;四是写惯了新闻宣传稿件,因而认为不管写点什么都可作为新闻作品发表。这些消极思维定势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创造力的发挥。从而导致新闻作品出现干篇一律、干人一面,甚至粗制滥造,造成读者和观众的流失。因此,要增强媒体的竞争力,必须鼓励新闻从业人员解放思想,破除思维定势的桎梏,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基层报道员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力呢?一、好奇心:新闻"新"字的活水源泉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认知的事物、现象产生的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报道员的好奇心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作为基层部队报道员,最忌对部队新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穆青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因此,基层报道员就应该"少见多怪",遇事多分析、多追问。这样,才能挖掘出优质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篇有影响的新闻报道,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角度和特点,或因其新,或因其难,或因其疑。我们只有从这些问题中选出最佳的新闻角度,突出特点,树帜引路,探索新径,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  相似文献   

19.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不是所有真实的东西写在新闻里都能不惹官司呢?比如,一个患艾滋病的女子涉嫌盗窃,媒体报道时能否说她患此病?再比如,一个12岁的男孩参与抢劫,新闻稿里能否说出他的真实姓名?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法制新闻报道如何规避新闻官司呢?  相似文献   

20.
年近八旬的著名报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选”。过去,老人一直以“藏拙”为由,多次拒绝出版这些“易碎品”,这次为什么要破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