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异同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发挥直观教具在自然课教学中的比较归纳作用,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自然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从大量的自然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本质或规律,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自然界,明确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对自然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一、同类事物相比较,归纳出其内在规律。 运用教具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归纳,比较的内容要合理,比较的方法要恰当。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学生很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把两个重量相同、形状不同的铁块和用铁片做成的船形,摆在学生面前,然后放在水里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铁块下沉,铁船上浮,给学生以“沉、浮”的概念。其次教师再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进行比较,学生发  相似文献   

2.
一个设计得比较科学的实验,应具备:1.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3.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4.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科学素质。 例如,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中,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的实验的设计:教师一开始让学生将各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物体投入水中,要求他们仔细观察,以引起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  相似文献   

3.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4.
第一阶段 :   1 克服怕水心理  ①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动员和讲水。在下水前 ,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讲解水的知识 ,使学生对水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而消除其对水的恐惧心理 ,树立学好游泳的信心。  ②在学生下水前 ,教师先下水给学生做示范动作、讲解要领。优美流畅的泳姿 ,可充分显示出游泳美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  ③在初步熟悉水性的教学中 ,多运用游戏、竞赛教学等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中行进比赛 ;水中憋气比赛 ;水中数数比赛 ;水中套圈比赛等。  ④增加熟悉水性的教学时间。对于女生的熟…  相似文献   

5.
所谓下水作文,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标题或同样要求下,同时作文。这好比教游泳的教练,不仅在岸上教理论,也要跳入水中做示范给学生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写文;学生写文,教师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各自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对于他的建立相应的“溶解”、“不溶解”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描叙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和自己的想象,共同研究讨论。 在观察比较了砂子和食盐在水中的现象后,学生一般会说砂子在水中“化不了”,食盐在水里“化了”或“不见了”,也有的学生因看了书或其他原因,可能会说砂子“没有溶解”,食盐“溶解了”等。无论怎样说,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讲清“化了”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包盐来到课堂(教师边说边出示手中的食盐),如果老师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生:盐会溶解在水中。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主动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自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经验,以下是其中的两例。 《毛细现象》一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创设情境使学生推测——学生利用教具操作思考——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开始,教师让学生猜一猜“水会自己上升吗?你见过这种现象吗?”然后让学生把棉线的一端放入红色的水中,另一端悬空,观察水沿棉线爬高的现象,得出结论水能上升。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这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作为区级教研员更要走在教师们的前列,刚好,有一个机会——参加市《科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所以,对选派教师执教的参赛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使我和教师一起在课堂上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先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没有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当物体全部浸没水中后,再改变其浸入的深度,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小学自然课本第二册第十五课。教学目的 1.让学生尝试独立地、主动地、自然地进行自然研究,锻炼学生自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观察研究和探讨思考,初步了解“鱼的身体和行为的特点”,“鱼为什么适合在水中生活”,“鱼为什么在水中不会淹死,离开了水反而会死”。课前准备师生自备玻璃水槽(或鱼缸)、鲤鱼、草鱼、鲫鱼、金鱼等活鱼。教师另准备幻灯片。  相似文献   

12.
胡致康 《天津教育》2020,(9):99-100
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对电解质溶液的要求非常明确,要求学生全面、细致地理解,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考试大纲中,没有对这类知识进行明确的说明,也没有做重点强调,因此很多教师忽视了这方面的教学。然而纵观历年来高考试卷内容,对水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题目的综合性强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随时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持续下去,如果只按照自己的课堂计划进行,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有一次我上《怎样溶得快》一课,先让学生取一粒高锰酸钾放在水中,给学生较长时间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答出高锰酸钾由看得见的颗粒化成看不见的微粒,但学生的回答使我大开眼界。有的说“高锰酸钾在  相似文献   

14.
丹麦语言学家杰斯帕森曾指出:“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中,并感觉到其所在,这样,他最后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如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这就是英语新课改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尝试运用“三化”原则,创建优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一、课堂主体互动化。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  相似文献   

15.
王丽 《华章》2007,(11)
"问"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重要媒介。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又好比水中投石,打破水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那么,要想做到"多一问嫌多,少一问不足"而进入恰到好处的绝妙境界,笔者认为提问确实有必要坚持"四忌四宜"。  相似文献   

16.
1.对《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中,“空气的存在” 这一实验的失误与纠正。我1995年参加省教委“普实县”验收检查时,发现有的教师教学中失误,导致学生形成知识性错误。他们是这样进行实验的:将空烧杯倒立按入水槽水中,慢慢倾斜烧杯,看到空气从水中冒出。从实验方法、现象、到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边做边答。但仅以此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空烧杯倒立在水中,杯内有空气存在,空杯拿出水中放在桌上,  相似文献   

17.
一次去一所学校听课,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课的《浮力实验二》时,让学生观察系重物的橡皮筋长度(或用直尺量橡皮筋的长度),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变化,间接探测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做实验用的重物体积不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也不太大,使橡皮筋的伸缩变化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8.
色彩在造型艺术诸要素中的显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儿童美术世界中更是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色彩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对色彩接受上的差异,因此,在色彩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理解、掌握和应用色彩的知识,从而积累色彩经验。一、色水兑现法在讲授三原色、三间色时,色水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三只盛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烧杯,然后告诉学生,这三只烧杯中的三种颜色是三原色,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接着,教师请学生上台,在这三杯色水中任选两杯倒入…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更加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一部分自身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师教学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在高中体育和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科学地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