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饼质量低劣,已成为上海千家万户使用煤炉的居民都感受到的烦恼。市有关部门最近对全市煤饼质量抽查时发现,煤饼应达到的六项质量指标,竟没有一只煤饼全部合格。煤饼质量不好,是个老问题。烧煤饼炉的居民对此都牢骚满腹。他们形容现在煤饼商店供应的煤饼不是“矮子”(厚度、重量不足),就是“麻子”(外观不光洁、掺杂明显),或者就是“瞎子”(洞眼不通或不正)。在一家煤饼商店门前,  相似文献   

2.
“煤饼新闻”是一篇触及社会生活的批评报道。它既体现了党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上的优良传统,又为报纸如何眼睛向下,关心群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多次在大小会议上称赞这篇报道好,关心和帮助群众就要努力从这些具体问题抓起。不少读者来信反映,这是报纸通过舆论的力量为上海几百万居民办了一件好事,提出~(?)如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个多月来,我在农村接触了一些县、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他们对报纸提出了一些意见。我感到这些意见很值得重视,现将主要内容写在下面,供新闻工作同志参考。一般都提出,党报不仅要满足群众的要求,还要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使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近报纸在考虑读者需要方面有很大改进,出现了一些反映群众要求的报道。但是有的过多地强调  相似文献   

4.
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人徐惟诚首先向新闻院校的同志们表示我的谢意和敬意。新闻院校为报纸、广播、电视和通讯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位老师是讲新闻理论的,我是做实际工作的。新闻教学和新闻实践应该有更多交流。新闻单位应该为...  相似文献   

5.
多留心     
我们基层通讯员生活在群众之中,经常可以听到和见到新的新闻线索。但是,如不留心,仍然发现不了新闻。1983年春天,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一位记者到我县采访,无意中听说了大兴大队成立农民理事会,解决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事,很感兴趣,急忙约我去采写了稿子。电台广播后,听  相似文献   

6.
我就如何找准新闻切人点,挖掘新闻价值这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去年,因筹建市第二水厂之需,我公司向用户集资,每立方米水价增加一角钱。表面看来,这只是一个提高水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但我从另一方面思考,建水厂走群众集资的渠道,体现了人民供水设施人民建,建设供水设施为人民的精神。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去挖掘新闻的社会价值是较佳的了。于是,我就写了  相似文献   

7.
穆青同志既是我党新闻战线上的老领导,又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赞誉的名记者。他一生撰写了许多渗透新闻真实思想的新闻理论文章和工作总结。这些思想理论现在看来并未过时,会对指导我们新闻工作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名记者,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民生新闻的采写工作,几次公益活动让我体会到了新闻采访之外的快乐,下面我就谈一下如何创新节目形式,让公益活动唱主角。大家都知道,民生新闻之所以备受受众青睐,就是贴近群众,尽管民生新闻报道的都是些漏水、楼房弃管、家长里短琐碎事,但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大事、小事、烦心事,但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人觉得没有品位与内涵。很多业内人士在探索如何让民生新闻更  相似文献   

9.
程丽萍 《新闻前哨》2012,(11):39-39
新闻记者成天在生活的花丛中采蜜,如何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呢?笔者认为,新闻工作需深入群众,这是因为"新闻是从群众中来的,要采访新闻,就需要深入群众,善于接近群众中的各种人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群众永远是我们的新闻之源。2008年元月,我在仙桃市杨林尾镇二中参加一个全省"送书下乡"活  相似文献   

10.
当越来越多的读者说"我要的新闻你没有,你做的新闻我不要",当越来越多的新闻人追问读者"你到底想要什么",那就毫无疑问,出问题了. 读者永远都是对的,群众永远都是老师,问题出在媒体和记者身上,该创新了.  相似文献   

11.
54853部队在科技练兵热潮中,注重抓好报道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每年新兵下班后,他们都挑选思想素质过硬、文字基础好、懂电脑、爱好新闻报道的战士作为苗子,轮流到团新闻中心培训。(王泉财、孙文磊)4月上旬,54853部队报道组举办了一期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主题的“我要上学”摄影展。200多幅图片既是报道员业务技能的切磋,又展现了报道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强烈责任感。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积极邀请报社编辑、记者和上级新闻干事来大队传授新闻采写知识和经验,具体指导大队的新闻报道工作。近两年来,该大队已在《…  相似文献   

12.
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使我感到意外,更使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这荣誉对我来说太高,太重。虽然获得这一荣誉,也无法消除我与新闻界老前辈们在学识、水平、成就等诸多方面的差距。所以我想,这一荣誉应该属于新疆新闻界,属于所有那些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工作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对此,我周围一些新闻界的朋友和同事都十分羡慕,说我真够幸运的。是的,我很幸运。因为我是在1976年底粉碎“四人帮”后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在此后的新闻改革中,报纸不再是“大字报”,新闻也不再是“棍子”,它逐渐恢复了用事实说话、说真话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新闻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变得更短、更快、更活。这个大气候让我赶上了,确实是够幸运的。更幸运的是,我有许多很好的老师。16年来,是这些老师教我怎样当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农村经济改革的勇士和能人,“专业户”、“种田能手”、“企业家”等新人层出不穷。农村各种信息的流通,造就了农村新闻人才的成长和壮大。这些农村新闻人才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第一线,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能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受到群众的称誉和信赖。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农村一些新闻人才还得不到重视。这可以我的遭遇为例。我坚持十多年新闻写作,最了解农村基层实际,只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对一本图书的质量定论时,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不懂专业的人审读专业书,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专业问题”;对一本书抽查10%左右,就根据抽查质量定整本书的质量等级;一本书两人同时审读,一个结论是优秀,一个结论是不合格;一本书差错率很高,考虑到诸多原因,照顾为“合格品”;一本书审读人定为不合格,但经过嘴巴厉害的人“这儿不应算错,那儿不应算错”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从1月18日开始,每周二在第四版开设《不合格产品曝光台》。首次见报亮相的不合格产品,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去年第四季度抽查的16个厂家的白酒和11个厂家的葡萄酒。1月19日,又在第二版推出《合格产品公示栏》,也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去年第四季度抽查合格的64个厂家的白酒和葡萄酒。报上开设《曝光台》《公示栏》,给消费者带来福音,立刻受到广大读者、群众的欢迎称赞,人们争相传阅转告,喜读爱看。 我们认为,人民日报这两个栏目好就好在: 一是群众满意高兴。改革开放以来,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  相似文献   

16.
新闻在哪里?新闻在基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为此,我常随乡政府的同志下乡,倾听群众的呼声,收集新闻素材。遇上有价值的新闻,就是离得再远,跑得再累,我也要去实地采访。这样很有收获。去年8月,我听说许台村农户马士山靠生豆芽菜走上了致富路,便马上赶去了解详细情况。不少群众想致富苦于无门路,而马士山却能在不起眼的豆芽菜生意上起家,这无疑对渴望致富的农民会有启发。在掌握具体材料后,我写了《豆芽  相似文献   

17.
周满 《新闻窗》2014,(1):82-83
当前,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概念。但大多数人都将民生新闻看作是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真实生活,表达人民群众诉求,以人民群众为关注焦点的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民生无小事”,昕以民生新闻以其自身的特色,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18.
孙瑶 《记者摇篮》2009,(7):84-84
近几年来,以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为突破口,按照“三贴近”原则改进时政报道成为各级媒体实践的方向。各级媒体抓文风、改文风并未懈怠,在调整报道结构、突破传统报道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媒体所作报道与人民群众的关注存在的脱节现象,就要真正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新闻和组织报道。辽宁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迅速转变作风,按新闻规律办事,以新闻价值大小为取舍的杠杆,在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1994年7月,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我在湛江人民广播电台做了12年主持人。2006年8月,我调入岭南师范学院新闻系做教育工作,如今有8个年头了,但并没有带给我“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因为,虽然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新闻宣传相关的工作,但进入新闻单位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成为优秀的新闻人了。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就业形势不理想,还因为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低,很难成长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看了姜圣瑜的文章《经济新闻的写作值得探讨》 (载本刊第二期),我也深有同感。以笔者之见,作者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要面向群众写经济新闻。面向群众写经济新闻,首先提倡经济新闻中要写人。经济活动跟任何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我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四化建设日夜操劳。采写他们,讴歌他们,是经济报道的神圣职责。它不仅符合“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要求,也符合经济报道本身的特色:只有多写人,经济报道才不会陷入技术性,才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更强的指导性。自然,经济报道并不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