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告别了边缘地位且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一度被忽略而仅仅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子项的翻译研究重新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大大丰富了前者的内容。翻译在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担当着重大的使命,这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使命不谋而合。二十世纪后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大大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并改变着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且对比较文学研究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的文化转向完成之后,比较文学也实现了文化转向。鉴于比较文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在文化因素的引导之下,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发生翻译转向,从而使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以跨文化研究为核心,已经成为当今人文学科的一大趋势。翻译研究既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又与比较文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两者各自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准确把握当代世界文学与文化发展的趋向。我们不能再把它们看作是互不相干的领域进行分别研究,而是要注意到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力求两者在对话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彝族诗歌《招魂》的英译版本Calling Back the Soul of Zhyge Alu作为主要对象,试图从比较文学之翻译研究的视角,重点考察彝族诗歌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并将引用作者与诗歌译者之间访谈的部分内容,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有效性,进而对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彝族诗歌之翻译研究做一次学科上的尝试,以探寻彝族比较文学研究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典故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字翻译,典故是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往往在其字面意义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更为丰富的内涵.站在比较文学视角,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读者角色、阐释者角色、译者角色三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翻译学、译介学及翻译文学学科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这除了得益于我国翻译及翻译理论传统的丰厚积累,还靠了像谢天振教授这样的一批翻译理论家的努力。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切入翻译研究,论述了文学翻译的特性,响亮提出并有力阐述了“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提出了翻译文学史编写的有关理论主张,逐步系统地建构了译介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在比较文学及翻译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是一门边缘科学,近几年来在国内已受到广泛的注意。自从十九世纪末期比较文学开始建立以来,已有九十年的历史。虽然在本世纪初鲁迅、茅盾都开始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国外文学,三十年代又有了傅东华及戴望舒分别翻译的有关比较文学的历史与论述,但是由于前一个阶段我国独居孤岛,与世隔绝,对比较文学完全  相似文献   

9.
黄楚君 《快乐阅读》2023,(12):41-43
<正>文学翻译研究是基于跨学科兴起的交叉学科,只有进行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双重探索,才能让文学翻译研究工作变得有意义。而在进行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又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研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延伸。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过程中聚焦文化研究,不仅能够对翻译背后的多元文化动机进行更深刻的阐述和总结,还能够精准把握翻译方式和方法,让文学翻译背后的非语言性影响因素得到进一步证实和归纳。运用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转向视角对文学翻译研究进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在我国尚属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不少研究机构正着手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这门功课。为向广大有志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同志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国外研究近况及供教学参考,我院中文系讲师陈秋峰、杨国华翻译了日本大塚幸男著的《比较文学原理》(一九七七年版)一书在内部刊行。该书是一九七九年日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07年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至今,我国的比较文学实践活动已近百年。如果我们把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比作一束幼苗,那么70年代至80这颗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90年代这棵参天大树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而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状况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亨利·雷马克指出了比较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某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他把比较文学界定为“一国文学与另~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这是…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是一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却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学科。它不等同于古而有之的比较方法。首先,“它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也就是说,它是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学的孤立状态,不断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自觉的比较意识。第二,就方法而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也有特定的内涵,即它只限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而不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之内的比较。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贯穿在整个研究的始终,已不再是一种一般的方法,而具有学科的性质。总之,比较文学是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  相似文献   

15.
对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成果作梳理,发现冯雪峰潜在地运用了苏联的“历史类型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鲁迅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还再次强调了鲁迅的翻译研究。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也存在无产阶级优越性的先在视域,对文学艺术层面中外关联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时间:2008年1月5日下午 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宋炳辉:谢老师,您好。今天我们就您的译介学研究做一个对话。我看到廖七一教授对您20多年来在译介学和翻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所做的概括。比较到位。我们今天的对话,大致也就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吧。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学术经历。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人,“文革”之前的大学毕业生。从学习俄语语言文学.到比较文学研究,再走进翻译学和译介学研究。并在相关的学术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就,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条路,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不断破除旧体系,开拓新范式的历史.20世纪中期,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不足进行质疑和反驳,发起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论战的焦点集中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上,双方最终打破学派之间的隔阂,各自修正自己的观点,出现了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时代、跨文化的开放性学科。本文综述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个学派的形成及研究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直辖以来,重庆的比较文学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发表、出版了数量可观的论文与专著,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翻译研究、学科理论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呈现出欣欣向荣、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假以时日,重庆比较文学定能更上层楼。  相似文献   

20.
每十年一度的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最近报告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性有赖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性与关系”。文章论证指出,这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进一步、退两步”的新说,论文通过对国际学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进一步论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要素:跨界的文学关系——研究对象,跨界的视野——“知识装备”,与之“适合”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学理逻辑假设,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互存互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比较文学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门文学研究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