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安史乱军渡过黄河,攻陷东京洛阳,建立大燕政权;次年六月,又攻下西京长安。唐中央虽广募军队,又有回纥、西域等少数民族军队出兵相助,但安史之乱仍持续8年之久。安史乱军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攻陷两京以及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如此之久,一般史书只谈到“由于唐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或认为,唐玄宗“新募的兵士缺乏训练,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又矛盾重重,指挥失宜,唐军抵挡不住安禄山的进攻”。这些观点若仅从唐朝单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乱军方面考察,我认为,还有如下三个因素是安史乱军迅速攻陷两京及安史之乱持续之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唐代史料,着重研究唐代苏南人口的动态变化,并由此寻找人口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将唐代苏南人口与全国、全省作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唐初苏南人口起点低,步入唐代后苏南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中唐虽经“安史之乱”,苏南人口相对平稳,尚文的风气已养成,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人口考     
本文认为有唐一代人口是马鞍形发展趋势。据官方统计,天宝年间是唐代人口最多的年代,户不过961万,口不过5,291万。但据笔者考证,在此期间“实际户数至少在一千三、四百万,天宝元年每户平均为5,75口,则1400万户当有8,050万口”。  相似文献   

4.
同治回民起义后的宁夏人口损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2年爆发的西北回民起义直接导致了该地区的人口锐减。宁夏作为战事持续十年且异常残酷的地区,人口损耗相当严重。战乱之后,宁夏的自然灾害频繁;饱受天灾人祸的宁夏人口在以后的五十年里呈下降趋势,而无上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略论王维安史之乱后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内心早已潜含的“全性”与“尽节”的矛盾由于安史之乱的激发而强烈地冲撞起来。这使得王维身心裂开一道深沟,前期“身心相离”论已难以平衡身心。于是,他最终舍弃了佛教的超脱思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去追求一种“普遍和谐”。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复杂的社会总体,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卡尔·马克思遗稿《导言》中说:“在政治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①也就是说,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它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影响着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和一切社会现象;一个朝代或国家的人口必然影响到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人口的变动和发展,必然会对当时社会生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个朝代的“治世”或“乱世”是与当时人口的变动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唐代前期人口不断增长,至玄宗天宝末年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出现了剧烈下降,而后伴随着长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人口增长缓慢,而且波动明显。造成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的原因很多,但藩镇割据的特殊政治格局,战乱频发,是导致唐朝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人口数量恢复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藩镇割据导致的战争、灾荒、徭役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耗;藩镇割据导致的人口迁徙流亡、户籍隐漏,对人口数量的"名义"损耗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东是唐朝安史之乱的主战场,战乱给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流失,造成劳动力不足,土地大片荒芜,粮食产量减少,对山东经济危害至深;由于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抗灾、减灾能力,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恢复,造成战后山东社会经济长期不振。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蝌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自殷开始就有了关于梦和占梦的确切记载,而且记梦历来就是史官的职责之一。史传文学与小说的渊源关系不容置疑,因而在中国小说史上写梦小说的发展也是贯穿始终的。魏晋时写梦小说尚不离搜奇记异的范畴,形式是上不脱残丛小语的藩篱。至唐代却出现了象《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沈亚之》,全篇以梦境为主体,精心虚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寄寓作者丰富人生见解,标志着唐代写梦小说的全面兴盛。本文拟从道教、佛教、叙事艺术以及士子心态三个方面分析其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鉴》卷223在论及广德元年(763)吐蕃陷关、陇事时说:“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定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及安禄山反,边氏精锐者皆征发入援,谓之行营,所留兵单弱,胡虏稍蚕食之;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唐朝由于“安史之乱”而撤回边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为了对付安禄山的叛乱,唐朝除了征调边兵外,还“欲借兵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拨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史载入援的有于阗王尉迟胜,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并九国首领等。据汉文史料记载,入援的西域军中还有大食兵众,可惜未被任何阿拉伯  相似文献   

12.
杜甫安史乱后所作七律在艺术上达到精妙绝伦、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七律在杜甫手中成为可以表现各方面内容的艺术形式,在现实政治、历史人生等前人很少或几乎没有表现的天地中尤为用力;(二)杜甫在语式方面所作的开拓与创新也影响着后世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其七律句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三)杜甫运用七律联章诗形式,使七律的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四)杜七律不及五律多,但从两种诗体的建设过程看,杜甫在七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及贡献则显示出尤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朝时期波斯、大食、西域等国商人纷纷来华贸易,而这种景象的出现与当时唐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交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分不开。同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对唐王朝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自然原因,包括瘟疫的减少、一些传染性痰病的减弱及气候条件:致使人口死亡率下降的社会原因有:圈地运动、医院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等。文章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型、总和生育率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论述了人口出生率上升的原因,认为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恰逢英国的工业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内有藩镇割据,独霸一方,不受朝廷帝制,外有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侵扰。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唐朝还能够维持近一个半世纪,这其中,剑南道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维系唐朝统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封建社会的雇佣劳动出现较早,战国时期就有“卖庸而播耕的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陈涉,就以“佣耕”为生。但是这种劳动形式发展一直很缓慢,主要限于农业范围之内。唐代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广泛地使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那么,这一时期的这种劳动形式的性质、类型、发展程度以及内部结构又是怎样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从中也许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国小说成熟的年代。这个时期小说反映的生活面极广,有帝王妃嫔、达官贵人,还有诗人、商贾、妓女等等,这其中,有一组作品专写豪侠义士,可谓《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魏晋武侠小说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人重视家庭教育,主要重视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和科举知识、生产技能等的传授。在德育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下对上的责任,扼杀了人的独立性、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但其强调立志、勤俭勿奢、善为人处世等也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科举知识传授中重诗赋和时务策,有别于前后各朝,虽然也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关心当代社会较多,经世致用意向明显,并为我国古代诗文发展到鼎盛时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万历年间,在人口方面,全国都处于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山西的平遥县却有些例外,处于山西高原上的平遥,在较短的时间内,人口总数突然下降,其自然原因是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20.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