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中国古代主流刑法思想是慎刑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人本主义与民本思想、仁政说和人性论的影响,并在立法和司法中体现出来。对这一理念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及其历史价值的理解,而且对建立当代法治社会和政治文明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论述已经蕴涵犯罪本质多元论的思想。在刑事立法领域,犯罪的本质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前者是犯罪的社会属性,后者是犯罪的制裁属性。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的本质是刑事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犯罪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资格刑是指剥夺或限制犯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条件和身份的刑罚。立足于资格刑的功能、目的和本质,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资格刑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种类过少、对犯罪单位缺少资格刑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所涉及的权利过于宽泛等,因此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4.
刑罚本质问题是刑法理论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犯罪是基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因素的行为,刑罚的本质不在于消灭方孔先生所说的人的动物性,也不仅仅是对犯罪的报应,而是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观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刑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刑法的颁布确认了这种转变。在刑法功能观方面,开始由政治功能观向经济功能观、由注重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观向注重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观的转变;在犯罪观方面,开始由计划经济的犯罪观向市场经济犯罪观的转化和更新;在刑罚观方面,开始由重刑化观念向轻刑化观念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斯特刑法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刑法思想有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社会学派、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分野。刑法学者一般认为李斯特是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主张包括自然和社会二元的犯罪原因论,重视刑事政策;坚持客观主义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罚论上坚持目的刑主义,在刑罚的适用上坚持以犯罪人为中心的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7.
刑罚轻缓化是当今世界刑法发展的主流,它不但能够有效地遏制犯罪,而且在争取罪犯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刑罚轻缓化问题对于有效预防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设立期货犯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我国刑法设立期货犯罪的立法模式、期货犯罪的体系以及处罚期货犯罪的原则。由于期货市场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期货犯罪的表现形态还有待探讨。本文借鉴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及国外的立法规定,认为我国刑法应当在作为经济法的《期货交易法》中设立刑罚处罚规范,待条件成熟后移入刑法典。同时认为对期货犯罪应采取必要性原则,即谦抑原则,以限制期货犯罪的范围,发挥刑法的“最后手段作用”  相似文献   

9.
贝卡里亚之《论犯罪与刑罚》的全文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贝卡里亚从人性出发,尊重人类的感情。从而他质疑封建刑法对人类基本感情的蔑视,认为刑法在重视人类理性基础上,对人类基本感情的尊重,是刑法可行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传统文化对学生现代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作用当代的中国由于是处在改革开放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加上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社会内部结构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历史文化的差异在和不同的国家共同社会价值观也存在很大差异。社会价值观的发生、发展是同它的文化、历史的积累密切相关的。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建立在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国外的西方…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过渡经济实践向传统计划经济道德观和现代市场经济道德观提出了挑战,实践呼唤过渡经济道德观,过渡经济道德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化与现代道德化的精华融汇,是一种承先启后的道德观,根据经济过渡实际,过渡经济道德建设应体现先进性,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把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过渡时期道德的战略重点,从经济,教育,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推进过渡经济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正处于传统的农业形态向现代的工商业形态过渡的社会文化转型期。由市场经济所催孕的世俗文化,对僵化的传统意识形态文化和“伪崇高”的精英文化具有天然的瓦解作用,使文化重返民间、走向大众成为一种可能。它的发育,是人文学科在社会转型期发生分化和进行重新整合的征兆。世俗文化协助主导文化冲破了计划经济思想的禁区,从它的身上即可发现社会转型期的人生世态和价值嬗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元朝统一中国以后。草原民族的文化惯性势必严重冲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和思想。赵天麟以一介布衣向皇帝上了六十二篇奏折,要求统治者尽快适应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正统思想。恢复社会秩序;重视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建设,反对法律中的民族不平等现象,重视法律的宣传工作。反对肆意大赦,反对对官僚士大夫滥施刑罚的法令;主张国家要用法令的形式规范农业和桑蚕业,提出颁布法令限制土地兼并。表现出强烈的抑强恤民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4.
儒家诚信伦理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儒家的诚信理论是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核心,它有着独特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植根于经济基础以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同时受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与古代德治思想的影响,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性和局限性。客观评析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得与失,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合理转换,对于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是指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出现并与世界一流大学倡导、追求与弘扬的真善美文化相悖的畸形与异化的文化现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价值扭曲、文化阙如、学术浮夸以及人本虚置。愈演愈烈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已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理念、价值坚守与文化担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严重的危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蔓延,是建设的数字化、管理的行政化、目的的悬置化以及学术的资本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想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进行文化改造,要保持坚定战略定力、坚持立德树人使命、积极探索中国道路以及提升大学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切萨雷.贝卡里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他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称、刑罚人道主义原则成为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他所主张的客观主义的犯罪论、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和实现刑罚有效的刑罚及时性、公开性、确定性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死刑废除论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界通说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中国的法制史其实就是一部刑法史,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主要就是刑法思想。中国古代,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儒家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论述了儒家刑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指出儒家的伦理道德很多被转化为刑法规范,对立法、司法以及守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诉不加刑原则因其体现了对被告人的关怀和宣示正义的独立价值而走进各国的刑事诉讼法,然而作为外源型的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不仅患有水土不服的痼疾,而且找不到生长的理论支撑。文章通过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析其根源,点析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之缺陷。  相似文献   

19.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发展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完成“文化强国”的使命,文章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从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恩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对文化全球化的预言中寻找启示。最终落脚到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现代与传统、世界与民族关系上采。  相似文献   

20.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