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育与男孩女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典型气质,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将男孩的性角色错当成性别角色,忽视了对男孩的性别教育造成的。对性别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和柯尔伯格等著名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角色大约形成于2—7岁之间,这正是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是由于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喜好、考察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一些男孩女性化倾向加重。为了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人格对于儿童认知、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双性化”或“双性化人格”成为顺应新时代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家庭教育这一言传身教的主阵地中实施双性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立于双性化视角,透视双性化教育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涵义和必要内容,并从打破旧有认知、树立角色榜样、创设发展环境三方面提出家庭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红霞 《班主任》2013,(12):40-41
目前,中小学生中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以及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H{现偏差甚至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对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难辞其咎。尤其家庭因素对孩子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性别认同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关系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本文从性别认同的界定开始阐述了其内容,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最终提出了性别认同教育的策略,其中不断渗透着双性化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女性化人格有着意志坚韧、情感丰富和认知敏锐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创业意愿不强、依赖心理较重、封闭感明显等缺陷.中性化人格过度发展,可能会产生性别认同模糊.双性化人格是女大学生较为理想的创业人格模式,明确女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合理内涵、正确吸纳男性人格的优秀特征、构建符合女性实际的新型人格,有助于培养利于创业创新的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的性别意识影响其全面成长和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高职生性别刻板印象广泛存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性别知识,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性别教育相关环节的缺失.针对高职学生性别意识特点,高职院校应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及教育环境等方面出发,让性别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各环节,将社会性别意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9.
家庭性别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家长应树立性别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克服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刻板印象,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双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性别观念现状与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数字表明,“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但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成为束缚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生活和行为的思想羁绊。传统教育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是改变现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眼下,在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性孩":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则装扮男性化,言行泼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正在中小学中悄然兴起的"中性化"风潮。1.中小学校园出现"中性化"风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不可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那么,男孩是什么样,女孩又是什么样呢?在老师、家长心目中,理想男孩的标准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能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其实,每个人除了自身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别。自然性别也叫生物学性别,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则指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一些研究者指出,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3.
性别教育是树立正确两性观、提升学生素质的通识教育,具有不可逆性,对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非常重要。针对国内师范院校性别教育课程普遍缺失和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现状,"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是解决性别教育困境的出路。经过十年的检验证明,该实践深受学生欢迎,为国内师范院校的性别教育课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5.
性别意识培养是促进全社会从性别角度审视社会现实,推进两性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高师学生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未来通过教师职业还将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调查高师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性别教育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丁志康 《江苏教育》2012,(15):59-6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教育心理学界一些学者提出:"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新的性别角色模式——人格双性化被提了出来,为人们研究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人们自由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  相似文献   

18.
一、家庭教育模糊的性别导向是造成孩子性别意识失衡的首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性别角色不规范,就会影响孩子性别取向的确立,从而扰乱他们的性别认同。家中阴盛阳衰、父母长期分居、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关系不和等都很容易导致男孩儿女性化、女孩儿男性化。  相似文献   

19.
“女扮男装”形象身上兼具了“阴柔美”和“文人化”两种气质,符合女性“文人化”和男性“女性化”的审美需要。当两种倾向发展到明清时被普遍接受,也有其深层的原因。随着两种倾向的发展,“女扮男装”故事到清时也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传统的性别意识,性别角色又影响了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的故事演绎和形象描摹。  相似文献   

20.
李娟 《考试周刊》2012,(63):119-120
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做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为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情况,青少年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在不同性别与训练年限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