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陈剑 《视听界》2007,(4):42-44
国际电视传播与一般电视传播的功能有所不同。后者目的比较单一,主要为一般观众提供资讯和娱乐服务,由电视的传播主体获得利润。而国际电视传播则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影响力。中国的国际电视传播一方面是为海外的华人观众提供电视服务,另一方面则通过国际电视传播为世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及中国的风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02,(5)
在电视产业大整合、媒体资本市场空前活跃的今天,关于中国电视产业现状会有什么样的评价和衡量的标准?对于今后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启发点和警示点又在于什么地方?中国电视市场发展的前景预测又是怎样?这些都能在《中国电视前沿——关于理念与运作的对话》一书中找到答案。该书是第一部针对当前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热点、焦点和难点而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学术访谈录,运用传播研究方法中的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进行中国电视市场评价的定性研究。全书以“中国电视综合评估体系”为主题和框架,选取电视市场产业链中五大环节领域,包括中央和地方…  相似文献   

3.
陈怡 《新闻记者》2006,(3):56-58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体育界的盛事,也是中国体育电视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体育电视要如何发展,迎接这场奥运的洗礼,通过这次机会做大做强自己,在国际上做出点影响力来,应该是众多中国体育电视媒体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中国丰富的电视实践,给电视批评提出了挑战,建立中国特色电视理论,迫切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迫切需要建立在电视实践基础上的电视批评。此时,我国电视批评进入了自觉阶段,电视批评学理论开始逐步形成,其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我们承认,当我们站在学术的角度讨论电视媒体的得失的时候,已经不能再把电视捧上高高的神坛去瞻仰它去评价它了,电视的使命已经从纯粹的说教传达转化为服务大众。这种转变无疑是电视的一大进步,也是电视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及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使中国电视在实践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包括电视批评在内的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这种复杂.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四大悖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有趣的是,这些悖论在当代的中国都是在一个时间维度上同时出现的。因此,电视批评理论的研究视角,也就有了相当广阔的社会背景,即“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处在一种充满矛盾诉求的悖论式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国电视,目前正在经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与移动电视的发展阶段。紧接着2004年的数字电视发展年,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异军突起,而移动电视也抓紧步伐在2005年向全国推进。国外一家调查公司In-Stat表示,到2009年,将近55%的电视家庭将与至少一种非传统网络传输系统相连,如光纤网络、卫星网络、数字地面电视或宽带电视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的“首届电视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国际研讨会”已经圆满结束了。这次研讨会为国内的电视工作者提供了一次与国际电视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专家交流及分享成功案例的机会,对于我们了解频道包装的国际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电视包装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曾有万人空巷的传奇。多数人以为那是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起源。其实,电视娱乐节目在中国几乎与电视台的历史一样长。1960年,中国大陆举办了第一个春节联欢晚会,就汇集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起串场主持人作用的是侯宝林先生。电视诞生不足百年,但它无疑延承了戏剧艺术(譬如京剧)带给公众的娱乐功能。受众在看电视和戏剧时,都  相似文献   

10.
电视产业化是近年来中国电视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国政府在80年代中期把电视业划入第三产业,从而使电视有了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又属于产业。提出电视产业经营的意义在于:认同了电视媒体也是一种生产与经营的实体,强调电视媒体应该面向市场,重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靠自身经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行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与现在的北京电视台不同,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全国只有不到100台的电视机,电视的固定观众只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而于普通的群众而言不免有些曲高和寡。电视行业在经历了49个春秋以后,到今天,已经成了中国一个拥有巨大市场,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和利润的重要行业,电视的普及率已经高于95%,实现了电视的大众化普及,电视成了中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成了广大群众赖以依靠的精神寄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06,(1):168
2004年的《会诊中国电视》、2005年的《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作为本刊年度开篇力作,发表后引起了业界、学界的广泛好评,今年本刊又推出了胡智锋、王甫与吴涛的对话《2005:中国电视备忘录》。周墨的《中国音像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梳理了中国音像产业发展历史,以大量数据描述了中国音像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比较分析了国外音像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建设性意见。朱光烈的《先进文化观照下的传统文化与电视文化》(上)回顾了“亚洲价值观”大起大落的历史,在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冷静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实质的同时,强…  相似文献   

13.
陆地  陈默 《声屏世界》2008,(12):4-7
回顾中国电视市场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中国电视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这期间既有低谷期的彷徨与失落,也有高峰期的辉煌与成就:既有广大电视人挥洒的汗水与辛劳,也有无数电视观众的喝彩与支持,留给我们一段段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节点上,我们回眸中国电视的历史,探讨市场竞争的现状,展望未来发展的走向,意义别具。  相似文献   

14.
甘肃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刘炘继《电视意识论》之后,又推出一部力作《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10月版)。该书计23万字,由如下七章构成:一、电视文化选择是价值选择二、电视文化冲突是价值的冲突;三、电视文化重构实现电视文化选择;四、电视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重构;五、电视文化在分化中重构;六、重构中的电视文化态势;七、重构新型的电视文化体系。该书立论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感。《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江玮  蔡尚伟 《声屏世界》2004,(10):47-49
最近20年来.全球媒介市场的联盟与并购在规模和资本额度上不断地刷新记录。为与强大的国外传媒集团抗衡。日益全球化的中国电视业也掀起了它的资源整合浪潮。但是.中国电视仅仅把做大做强的目光停留在电视台,却忽略了中国电视的重要一翼——民营电视。从“民营”的实质看。“民营”是一种灵活有效的经营方式,民营电视是作为政府或国家直接经营的国营电视即我们常说的体制内电视的另一面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与消费文化──解读音乐电视(MTV)现象王峥(93级电视系研究生)(一)在文化学者看来,中国位于以欧美为主体的现代文化的边缘地带,但中国的现实却合乎逻辑地告诉我们,文化是全球共享的。尤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球村的形成,中国几乎在几年间完成了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副主任时统宇副研究员撰写的专著《电视影响评析》一书,于1999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电视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伟大发明之一,电视的普及使“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现在已是全球公认的电视大国:拥有数量最多的电视机、电视节目、电视观众和电视台。人民需要电视,电视离不开人民。本书从电视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事实出发,特别是从中国电视近2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性体验出发,在占有大量丰富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中国的电视批评伴随着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后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萌芽时期。这时期观众来信成为电视批评的一种最直观的形式,另外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批评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总的看来,萌芽阶段的电视批评还比较稚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丰富的电视实践为电视批评提供了研究对象。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批评进入起步阶段,其显著标志表现在:刊…  相似文献   

19.
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探索与引导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中国电视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先进文化构成于地方的先进文化,地方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地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探索与引导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地方电视传媒的肩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视忧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独资的中国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却有着与其高技术含量、产业化方向不相称的管理体制,表面繁荣的中国电视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境外电视媒体在广东已有限落地,运作机制僵化、落后的中国电视面临巨大冲击,如何应对、寻求突围是中国电视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